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自古就有。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之善是天生的,但是也要受到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同样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加以改正。其实我个人觉得今天去争论这两种理论孰是孰非意义不大,而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既有对立也有统一。
从义理角度来说,人性本善,这一点我也相信。比如今天的孩子出生,是不懂得如何杀人防火的,他们的天性是饿了哭,渴了哭,看到新奇的事物会被吸引过去,有人逗他(她)就会笑。但是同样一天出生的婴儿,在长大之后境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的成为了工程师、医生、白领,而有的人却真的成了杀人放火、坑蒙拐骗的坏人。为何?答案就是后天的环境影响。那么如何避免或减少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呢?孟子的观点就是学习伦理道德,克制自己的欲望,舍身成仁。
换个角度来说,难道出生的婴儿就没有罪恶之心吗?有句话说得好,人性的自私是天生的,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比如,当婴儿长大一点之后,看到别的孩子在玩玩具,通常都会上去抢着玩,甚至因为争抢而大闹起来。即便他们此时没有是非观念,但是不正好证明了人性自私这个观点吗?而这种自私的心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一旦外界的环境有所引诱或触发,会打开心里的潘多拉盒子,变得贪婪、虚伪、妒忌。
在《甄嬛传》中,皇帝的后宫看上去一片祥和,只是妃嫔们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而相互算计,各种勾心斗角。安陵容在进宫之前一直是一位怯懦、战战兢兢且谨小慎微的女人,可是在一心想独得皇帝恩宠的自私心理驱使下,加之受到别人的挑拨,逐渐变得心狠手黑。

关于两种理论,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我觉得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二者的中合更为合适。人之初,性既善且恶。人就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婴儿出生时会存善念,天生不会杀人,也不会放火。但是存在心里的自私也是与生俱来的。当受到外界的环境影响时,一旦控制不住,就有可能做出错事来。
正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许多贪官在入仕之初都是踌躇满志,希望能够两袖清风,为民造福。但是当手中大权在握,面对金钱、美女、玩物等,克制力不足就走上了不归之路。
人性本善,但是人性偏私。融四岁能让梨,但是不是每一个四岁的孩子都是孔融,因为在常人眼里,四岁的孩子就应该去争抢食物和玩具,所以孔融的举动才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那么高尚,所以才能够成为教科书而流传千古。
我有两个外甥女,大的六岁,小的不到一岁,正在咿呀学语中。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问到大外甥女,如果家里有两个苹果,你跟你妹妹会怎么分呢?她说,当然是一人一个了。我又问,如果只有一个呢?她又说,一人一半吧。我说,如果不分开呢,给谁吃?她犹豫了半天,说出了“我想吃”三个字。或许这不是六岁孩子的统一答案,一定会有别的孩子选择让给妹妹吃。但是通过这件事我就更加肯定了人性偏私这一观点。而至于在小小年纪懂得谦让的孩子,是因为爱心更多,大于自私。而当她们逐渐长大后,会学习到更多的关于爱的知识,对于爱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可能会懂得彼此谦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