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快乐,不必正常》是英国当代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2011年出版的自传。25岁的时候温妮特·温特森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立刻荣获惠特布莱德首作奖,由她亲自改编的同名BBC剧集也大获好评,获得各项国际大奖。在这本《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自传中,我们可以从她叙述中发现一个强大的作者人格形象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应该悲惨却反而很强大的人格
要了解珍妮特·温特森的作品,首先要对珍妮特的人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珍妮特在很小的婴儿时期就被生父生母抛弃,接着被自己的养父养母收养。养父养母都是虔诚的教徒,养母宗教信仰极其虔诚几近于强迫。养父在家里非常弱势,沉默,养母强势,笃信宗教,家中缺少孩子长大所需要的关爱。珍妮特小的时候经常会被养母关在家门外,坐在门槛上,或者是被关在煤屋里。
童年期就被抛弃的经历,无疑给珍妮特造成了一生的创伤,她长大后坎坷的寻找生父母的经历,就是一遍遍确认自己是有人要的,不是别人不要的孩子。被一个完全缺乏关爱、宽容、接纳的家庭收养,使得珍妮特更加缺少正常孩子所拥有的爱。然而这一切挫折并没有彻底打垮她,珍妮特没有成为一个随波逐流而认命的人,相反,她在不断反抗自己的养父母,坚决走出自己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因此我们才能看到这本风格独特的自传。
最显眼却不是最重要的标签
要谈起珍妮特·温特森,逃不掉会给她贴上一个“同性恋”的标签。珍妮特确实是一位女同性恋者,14岁就与女同学相爱。第一次相爱的结果毅然的悲壮。因为养父母虔诚宗教信徒的背景,养母在发现14岁的珍妮特与女同学相爱的事实之后,让珍妮特在教会接受驱魔仪式。这一系列仪式大体上包含了虐待、殴打、精神灌输甚至是性侵犯。珍妮特在经受了这一切之后,并没有屈服。她说,和女生在一起令她很快乐。她养母说,你要正常,何必快乐。她说,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在珍妮特坎坷波折的一生中,她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幼儿被抛弃,童年养母的精神虐待,性取向的不被接受,这一切都没有成为打垮她的理由。反而在这一次次外在的挑战,在养母的压制之下,她充满了斗争的精神,坚定的走自己的路,出人头地的路。
非线性叙事因为重要的事并不按照线性时间排列
阅读无疑改变了珍妮特的生命。在她悲惨的童年生活中,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按照从A到Z字母表的顺序,在图书馆阅读除诗集以外的作家的书,后来她也读诗集。感谢上帝,奥斯丁排在A字母是她最先阅读的小说,奠定了她对女性、婚姻、家庭的健康观念。她爱读书,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书,堆在自己的床垫底下。然而她的养母不赞成阅读。因此在有一天她的养母把她所有积攒的书都扔进了院子,并且一把火烧成了灰烬。那时候的她第一次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东西可能就是一片一片碎片状的存在。因此珍妮特的作品叙事都不按照严格的线性时间叙事开始,因为重要的东西并不按照那个顺序排列。
珍妮特后来开始背书,背诵那些再也没有人可以烧掉的诗句,因此珍妮特的作品中语言总是特别出色的。1978年,温特森与一个女孩相爱,继而引来养母的勃然大幕,她毅然离家出走,在殡仪馆、精神病院等地留宿打工,但仍以全A的成绩考进牛津大学英语系。自此之后,她踏入原来家庭的次数就屈指可数。
珍妮特的自我道路没有被生来的命运、被抛入的家庭所左右决定,她用她自己坚毅的品格,如饥似渴的阅读写就了她自己人生的道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叙事逻辑,我要快乐,不必正常。我们常常不快乐,因为我们有太多外在的标准和要求要满足要迎合,而做一个自由人,就要听从自己的心,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