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国人一年积攒下的心情在春节的短短时间中获得了一个纵情释放的机会。想一想也是,节日的本质不就是生命的狂欢吗!
每到春节前的一个多月,春节就以倒计时的方式介入中国人的生活,平静的日常生活随着春节的莅临而发生强烈的变奏。
春节让人繁忙,春节让人憧憬,春节让人兴奋。然而,春节也让人迷茫……
十多年前的一次春节前夕,我去温岭函授上课——这确实不是一趟心情愉快的好差事,在心情盼归的时候,身体却必须它往。但这一短暂的行程却使我对春节有了一个全新的感受。
一车塞满提着行囊、拖儿带女的归途旅客。他们哪怕再行色匆匆,倦色于途,眉宇间却难掩近乡情怯的那份兴奋。让人感受强烈的是,他们对归途的渴望为一种说不出的强烈的情感和心理所驱使,顽强而执著地向着心中的故乡跋涉,虽千山万水不能阻隔他们匆匆的步履。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过春节不皈依“家”的屋檐就算不得真正的过节,中国没有宗教,凝聚心灵的重要途径是“祖宗崇拜”,也就是对家的依恋。中国人的家表面上是物质归属,但实际上也成了精神的图腾,灵魂的港湾。所以,每年春节的重要前奏和宏大尾声就是催生了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绝无仅有的人口大迁徙。数亿人次的返乡和出行形成了一股候鸟般庞大的人口有节奏流动,既蔚为壮观,也令人恐惧,由此也派生了一个专有名词——“春运”。持续一个多月的“春运”是中国人“春节”独有的奇特现象,你甚至不用翻日历就可以通过观瞻“春运”而深切感受到春节的强烈喘息。“春运”当然为春节制造了非同一般的气氛,但却并非全属于喜庆。“春运”是一个执着返乡的社会性事件,可每年带给我们的春节体验却通常是“春运”的悲壮而无奈景观。“春运”行列中的人们是为了赶赴春的盛情邀约。
让人惘然的是,作为一个宏大的民族文化仪式,春节的民俗文化内涵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以致现在很少有人能够讲清春节的来历和春节的各种习俗,许多春节习俗更在人们的漠然中荡然无存。
让我深感惊讶并惶愧不已的是,也正是在这趟公差的大巴上,车内的闭路电视播出了一个关于年俗的动画片,它让我解颐的同时也启蒙了我的春节知识:原来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年”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少年,每到岁末,邪恶扰民的怪兽“夕”便横行乡间,残害百姓。人民不胜其扰,但又对其百般无奈。“年”主动向天神请缨,要为民除害。于是在百姓爆竹的襄助下,经过奋力搏斗,“年”终于在农历三十的晚上战胜了“夕”。是为“除夕”。人民由此度过了一个安祥幸福的岁末,为了感谢“年”,遂将翌年第一天命名为“年”。
“过年”的传说原来如此!
因此,现在表面闹热的春节,也许并不能说是真正“浓”了,从春节的典仪内涵来审视,其实是“淡“了。春节已然成为市场经济的附庸,蜕化为公众购物旅游的消费狂欢,演变为人们紧张劳作之后的社会休假,沦落为人们日常疲惫后的集中放松。对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古老春节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作为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民俗,它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仪式,她的民族文化狂欢的性质不应被现代商业社会所窒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期待着作为民族大庆的春节的真正复兴,而不只是表面的热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