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我是一个读书爱好者,可能与早年读书少有关,长大后想拼命地弥补这些遗憾,所以我坚持天天读书。而今年开始,出差、加班逐渐多了起来,晚上忙完已是十点多,根本没有大块的时间阅读了。手里攒的书单却越来越多,书架上、kindle里积累的书籍也每日剧增,但与之相对的是现在读完一本书需要花一周甚至两周的时间。
此外,我崇尚读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书,用以拓展自己的视野,而现在我逐渐发现,自己读了这么多,记住的却不多,而深入思考的能力逐渐衰落了。有人说,你读过的书终会融入你的基因,会有潜在影响力。这种说法或许对,或许不对,不过我们能看到的是读了书立马就忘记了。
我保留每周去趟图书馆的习惯,这或许是上学时留下的习惯,哪怕去图书馆坐上半天,浏览一下书架也是满足的。今天我去图书馆,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上,开始思考起我的读书问题来,今天的思考,确实给我带来了些收获。
1.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忙于工作,没有大块时间阅读,只能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蜻蜓点水般的阅读,我认为这种阅读不会有太大的意义,不能说没有意义,只是说得到的收获不大。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很明显,无法深入思考,导致你不能百分百的吸收书中的营养;读书战线拖长,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此种情况,若是真喜欢读书,就读一些趣味性强或者可读性强的书吧,思想性或者逻辑性强的书就不看了吧,否则浪费时间,且越看越迷茫。
2.网上推荐的那些书单未必有价值。网上有很多书单类文章,像男人三十岁必读书单,2018年最受欢迎书单,清华大学推荐书单之类的。五花八门,鳞次栉比,我们看到后会迫不及待地收藏,进而迫不及待地收集这些书。我也曾收藏过很多书单,也曾遵照这些书单读过,但事后发现书单上的书并不那么理想,书单上有的书确实好,但有的书确实差。原因可能在于书单拟制者,并没有认真甄别每一本书。但更可能的原因是适合问题,别人认为好的书在你这里未必认为是好书,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自己适合读哪一类型的书与你的职业,你的三观,你的教育,你的经历等等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网上的书单,不必那么认真。
3.主题阅读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如果说哪种阅读方法最有效,主题阅读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主题阅读就是你选定一个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由点及面或者由面及点的阅读若干本书,从而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提到主题阅读,很多人会陷入误区,原因在于对主题二字理解太狭隘。大家谈主题,都是说经济,军事,历史,心理等等,说的都是些学科,其实主题在微观上讲和宏观上讲都不只限于学科类别。举个例子,我曾思考过人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于是我找到了《人类简史》和《世界通史》两本书,还在知乎上豆瓣上阅读了一些文章,从而对人类起源有了比较乐观的认识,这就算是主题阅读。还有个例子,我曾看过一个电视节目,上面讲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事,我突然想到江青是如何一步步认识毛主席以及贺子珍当时的状态这两个问题,于是我下载了《江青传》,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江青整了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整朱德元帅?于是我又下载了《朱德传》,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了解一下云南讲武堂的事情,于是我找了几本相关书籍。就这样我对相关的主题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4.读书很重要,输出更重要。读书是输入,只有输出的配合才能更有效率。你可以讲给别人听,可以与别人讨论,可以写文摘随笔,可以写书评甚至某一章节或片段的评论,可以写读书笔记。总而言之,没有输出的读书,只能是一个半吊子读书,犹如你感冒了,只吃药不喝水,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就是我对读书的思考,一切一切的前提就是你要有大块时间,哪怕每晚拿出两个小时来也可以,久而久之,你的思想会超越同龄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