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中,我们才能不断的成长进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是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学科知识、学习教学技能、学习沟通技巧……通过这些学习,让教育在我们这里变成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
近期我拜读了《学习即成长》这本书,受益颇深,并且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对教学的一些共鸣。书中提到了一词“生命课堂”。什么是“生命课堂”呢?在我看来就是“活”的课堂。课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不是学习与教学的机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是有感而发,都是思想的碰撞。而不应该是教师沉浸在滔滔不绝的自我陶醉之中,学生呢,简单机械的重复老师的教学命令,这样的课堂就是“死”的。
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我在书中也找到了答案——教师要学会去“隐身”。还有句俗话说“懒娘多孝女”。同样的,“懒”师才会出高徒。这里的懒,不是懒惰。而是说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放手,教学过程中不要大包大揽,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以前我在讲课时,总是在备好课后提炼挖掘出文章的一些中心问题,把这些问题再抛给学生。学生呢,带着这些问题去解决问题,效率很高,这也逐渐成为了我的一种“教学模式”。可是这种看似“效率高”的模式背后,学生正在悄悄的流失着一些东西——学生质疑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于是乎,我开始学会“放手”。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发现问题,交流出自己阅读的感悟。一个学生问“老师,你说诸葛亮是真的睡着了吗?”另一个学生就回答“我觉得不是,诸葛亮一定是在考验刘备”又有个学生感叹到“诸葛亮真聪明,他知道如何去选择一位主公”……在学生七嘴八舌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他们自己挖掘了人物形象。有的学生不仅关注文字提出问题。在学习《蚁国英雄》中,有个学生问“老师,课文最后结尾为什么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哇,学生的眼光好敏锐,关注到文章的各个细节!由这个问题我们又交流出了省略号的作用及用法……慢慢地,我发现学生变了,学习有了主动性,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了,我的课堂开始“活”了!
学生成长了,我也成长了,在学习中我们变成了智慧的人。学习即成长,我用实践证明:的确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