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小学教育文集
文字排列的逻辑(十)

文字排列的逻辑(十)

作者: 苏本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6-01 12:47 被阅读0次

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十: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

这是小学《语文》中一篇经典的游记。

开头是标准地交代要素,开门见山: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游记是属于记事文,写事就应该交代清楚事情的要素。这也是写事的文章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即交代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浙江金华是一个较大的地方,而双龙洞是金华市一个较小的地点。怎么去双龙洞呢?先得赶路去,接下来便写去双龙洞的路上的景观: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了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的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这便是写在路上看到的景致了。首先写到的是山野的映山红,说它们的花朵、叶子比盆栽的显得更有精神;接着写油桐,油桐开的花有特点,是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的。前者突出了映山红的“精神”,后者突出了油桐开的花多——“很不少”。然后写到沙土的色彩——粉红。都抓住了所观景物的特点。最后总结路上所见的一幅图画。这里有点像《桂林山水》的写法,写了水,写了山,然后总结出一幅图画。这里则是写了映山红、油桐、沙土的色彩,然后总结出一幅图画来。这幅图画的特点是“明艳”。只不过前者是构文的写法,后者是构段的写法。谁说构段的写法不能用来构文,谁说构文的写法不能用来构段呢?

接下来写的还是路上的景物——路上的溪流。开头一句:

一路迎着溪流。

不要小看了这六个字。好一个“一路”的“路”字,点出了作者的位置还在路上,同时承接了上文。而“迎着溪流”则开启了下文。这里的溪流很有特点: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里先写了溪流的宽窄,后写了溪流流速的缓急,最后写到溪声——小溪流的歌。写得很有意思。为什么要写路上的溪流呢?因为溪流跟双龙洞有莫大的关联,请看本段最后一句: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句提到了作者的位置——双龙洞口,也便有了过渡之作用。下文便要写洞口的景观了: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所及看了一遍外洞:先抬头看山,然后看很宽的洞口,走进去看外洞周围,再看头上的石顶,觉得外洞很宽敞。最后一句不容忽视,读者很容易变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泉水的来源在哪儿,这外洞的泉水到底是从哪儿流出来的呢?读者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极易不谋而合。上一段刚写完“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刚点出“这是外洞”,接下来便顺理成章写“泉水的来路”: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第一句显然是承上启下。这泉水原来是从一个孔隙里流出来的。接下来便要写着个孔隙。这个孔隙小,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接下来写了一个“人工拉船进出法”,然后写作者体验了一把从孔隙乘船进入的经过,写的感受颇为真切,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两句也特别重要,因为这又是一个过渡。上文刚点出“这就是内洞”,下文便要写内洞,逻辑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皿,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前两句写出了内洞的“黑”“昏暗”。这么昏暗怎么观赏景观呢?需要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先写洞顶的双龙,用了两句话;然后写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也是两句话。这里在写内洞的景物的时候,逻辑顺序是非常清晰的,用了“首先……其次……”来体现条理顺序。这内洞显然是本文重点要介绍的,因为文题便是“记金华的双龙洞”,而“双龙”正是在内洞。因此,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来写内洞,接下来的一段还是写内洞: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这里的两句话,一句讲内洞“很大”——比外洞大得多;一句讲泉水的源头。这里交代了“一路迎着溪流”的这“溪流”的源头。因此作者的思路是很明晰的。他的思路就像这条小溪流一般,那样地流淌。

最后来看结尾: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进洞、出洞,非常完整,“又仰卧在小船里”与前文也是一种照应。出洞写得特别简略,文章的详略安排也是那么得当。

相关文章

  • 文字排列的逻辑(十)

    文字排列的逻辑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十: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 这是小学《语文》中一篇经典的游...

  • 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十七)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十七:以《颐和园》为例 好的文章,都有清晰的逻辑。《...

  • 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二十) ——经典美文的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美文之二十: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 《美丽的小兴安岭...

  • 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十八) ——经典美文之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之十八:以《富饶的细沙群岛》为例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

  • 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三十二) ——经典美文的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美文之三十二:以《雨》为例 《雨》这篇短文很适合低年...

  • 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三十五) ——经典美文的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美文之三十五:以《金色的草地》为例 《金色的草地》是...

  • 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 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为例 叶圣陶老先生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是一首经典的现代文短诗。诗歌虽短...

  • 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 以《乌鸦喝水》为例 《乌鸦喝水》虽然是一个简短的故事,却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来看一看: 一只乌...

  • 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二十一) 经典之二十一:以《企鹅寄冰》为例 《企鹅寄冰》是一篇由赵冰波先生写的童话,讲述的是南极企...

  • 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二十七) ——经典美文的图式是怎么形成的 经典美文之二十七:以《雷雨》为例 《雷雨》这篇课文之所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字排列的逻辑(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qb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