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随自己的激情”这个建议很危险。
今天看的一本书里提出了上面这个观点,还为此起取名“激情假设。”
意为:要获得职业幸福,关键是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与这种激情相匹配的职业。这种假设即是错误的,也是有潜在危害的。
我一开始不太认同,后来看了他写的案例,激情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确实喝了太多的鸡汤,一昧的认可激情的重要性。
乔布斯开创苹果公司时和激情没有半毛钱关系
2005年6月,乔布斯在斯坦福体育场的演讲获得了650万的点击量,他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些建议:
你需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
那么,请别看他说的,看他做的。
上学期间的乔布斯对于商业和电子都不怎么感兴趣,而喜欢研究西方历史和舞蹈。后来他辍学靠救济生活,但很快就厌倦了,跑去印度做了一场托钵僧式的精神之旅。回来机缘巧合的被一个工程师找去帮忙做计算机公司的相关细节工作,没过多长时间乔布斯去了一趟农场,回来后失业。
换句话说,乔布斯在创立苹果公司不到一年的时候,他还像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是面临迷茫,还有点矛盾的年轻人,他喜欢修行,更追求心灵上的启迪。
就在同年的晚些时候,乔布斯迎来了新的转折。
他发现当地计算机迷兴奋于套装电脑,与此同时的另一个年轻人沃兹尼亚克(就是后来的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看好了这个趋势,他们俩一拍即合,准备一起做点副业。
做这个生意的同时,他们都没有放弃平时的正常工作,只是业余时间做的一个低风险项目。
后来乔布斯在上门推销他的电路板的时候,遇到了特雷尔,他不仅要电路板还要乔布斯组装好的电脑。这笔大生意也拉开了苹果公司的帷幕。
扬也强调:“他们的计划很谨慎,都是些小打小闹。他们并不梦想着征服整个世界。”
由此可见乔布斯起初接触电子行业不过是为了赚点快钱,并不是因为激情,他的激情在于修行,如果他决心做自己热爱的工作,那么他后来可能是禅修中心的一位老师。
因此苹果公司的诞生并不是出于激情,而是一个幸运的转机,是业余时间“小打小闹”的硕果。
但毫无疑问的是乔布斯后来对他的工作产生了激情。
事实证明,在某件事上有成就后,就会产生激情。
有关激情,科学告诉你答案
a.职业激情是稀缺的
研究证明:在确认出来的所有激情中,只有不到4%与工作或教育相关,其他96%都是某种爱好或者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在艺术和运动领的人身上更常见于有天赋的激情。
b.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过去20年里无论经济增长还是衰退,我们的职业满意度都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人们做的工作并不一定是感到开心的,工作类型本身也并不一定决定着人们对其的喜好程度,但当你足够熟练或者足够胜任这项工作时,那么它将会给你带来愉悦感。
也就是说:只有你对自己的工作达到精通,幸福感会让你越来越有激情。
总结:激情可以存在,但不能成为职业的驱动指导力量,它只是精通的副产品。
如果下次再有人用激情怂恿你去做一些选择,你应该慎重考虑一下,不要盲目乐观,毕竟我们要为每个选择承担相应后果,试错成本低不应该为你随意的选择买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