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将近一年后,完成了六次每期三天的强化班,我才渐渐对自己参与研发的呈现表达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认同。惊叹于当一件事情的定位正确而产生的力量和价值。
在之前我只认为大家一起开发了一种品质上乘的培训课,顺便提升一下自己的身价罢了。但直到八月底做完第五期,我开始回味每一期都会有的零零星星发自内心的感动、萦绕在脑海中那些人、遇到的不同职业不同类型但都已经混得不错还很上进的学生,以及他们看到了自己真实生命的改变。有些是自我深度的认知,有些是惊讶于自己的蜕变。
我有点按耐不住想做更多,也不禁思考,我们到底做对了哪一件事情?
汉斌Jack同学因我们的呈现表达体系开启了自己事业,起名“真诚心”,这是最好的答案:呈现一个真实的与最好的我之间是多么微妙的关系。
01 >>真实的才是最好的<<
接触演讲的头几年,我总苦于上台要说什么话题。特别是参加比赛,总为了话题而绞尽脑汁,生怕说的话题不讨喜,甚至为了标新立异而话题。每一次,我都享受演讲的技巧带来的掌声,有来自熟悉伙伴的善意,也有默认人对新鲜事物的震撼。
但到了最后发现早就忘了自己真正想讲的东西是什么。因为真心要讲的反而不讨巧。
有一次我帮助一位女演讲者打磨她的演讲比赛稿件。因为讲自己的故事,创作的时候她就把自己弄哭了好几次。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真切,泪水隐藏着释放。可是,她只能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因为她没太多技巧、不刻意设计肢体变化、夸张程度也不够,可她的内容至今仍然深深打动我。
做脱口秀后,我面对了更挑剔的观众,最开始几次的失败让我对演讲的一些方式越来越产生怀疑:
被赞扬惯了有开头中间结尾有三段式有正反面的工整结构,现在怎么不灵了?
所有培训机构都推崇的鸡血式开场为什么在这里会完全失效?
手势动作眼神为什么越排练越不自然?
我恐慌了!
最开始我认定脱口秀就是独立有个性,后来惊讶的发现怎么有些“天才型”脱口秀者的结构越来越演讲。我又恐慌了。
又经过了很多年,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得久了,我才发现发自内心的表达才是关键。如果表达失去了一颗真心,那么其它都免谈。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呈现表达强化班中,我们很鼓励学员表达真实的自己。在真诚走心的基础上,再去用一些适合的技巧为演讲添砖加瓦。
Gill是我们呈现表达强化班第一期的学员,天真率性,对自己的企业无为而治,她甚至在课堂上都显得自信心不够大,但说话总能切中要点,自己的企业也做得很好。
Gill的毕业演讲让人印象深刻,她讲述和她老公和她员工的那些真情,言语间没有高谈阔论,但每句都非常真诚,偶尔的真实对话还引来了众人捧腹大笑。
还有一位学员叫海林,每一次说话开头都会引用一句古诗词,但并没有让人觉得是在彰显她自己的学问,甚至有时候还有点卡壳,而总是恰如其分表达了那个意境。她也同样用无为而治的方式来经营企业,一样低调得让人误以为她没有自信。
还有很多真实动人的瞬间:徐锐和晓波柔弱的一面,博哥的儿时故事……
发自内心的表达,观众感受到的是表达者自然流露的信心。而假装得很有范儿,“说”着不想说的话,“演”着不是自己的自己,最后导致演讲人完全不了解自己,生发出难以去掉的自负感。
02 >>>真诚才能自我探索<<<
我遇到过一个“天才”孩子,小学到初中他都是学校的小明星,常常主持几百人的活动,完全不怯场,很多人都感叹后生可畏啊!但后来他连跟人说话都不愿意了……
我也一样,早几年,无论是演讲还是脱口秀,很多时候我都不太想上台。我更想找个朋友吹吹牛,因为能说真心话,还能让自己灵光一现,突然打通任督二脉。
呈现表达强化班第五期中有一位是刚刚满18岁的高中生Lucy,她曾在演讲比赛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大型的决赛,可以说是一位小小演讲高手。这次她是跟爸爸一起来学习的。爸爸也是一个深度演讲爱好者,还尝试过上台讲脱口秀。虽然某些层面是生涩的,但看得出来二人对演说对表达对幽默的热爱。
三天的课堂上,Lucy上台的状态确实非常自如,很多方面确实可圈可点,不过在打动人这方面稍微欠缺火候。她自己有些迷茫,我们也觉得不够精致。第一天上完课,父女二人留下来,我们多聊了两个多小时,我们交流的话题是,作为高中生,到底要不要有一个gap year(就是指:休学一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这个话题似乎跟演说和表达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我们越说越深,却真正触及了表达的本质:自我探索与认知。
表达这件事情之于我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无限制的去探索自己是谁、自己的潜力是什么。
很多年前,我一直非常享受每次参加活动后跟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我可以真诚提出各种问题,大咖们帮解答,我自己也帮其他人解答他们的问题。有些时候显得自己是在吹牛,后来才明白其实是通过吹牛梳理自己杂乱的想法,搞懂没想明白的逻辑关系。
三天下来,Lucy就悄然蜕变了,她最有魅力的地方不是在台上的那些已经很强项的炫技,而是她立马明白并接受了我要表达的理念,她其实是一个想要自我探索的人。
如果表达没有真诚,失去的不仅仅是真,更堵上了一扇向内探索的门。不能发现“我是谁”,那么表达就失去了它最有魅力的意义。
03 >>>走心不是终点<<<
有很多这样的宣传:“高手的秘诀”、“最快的速度”,“成功演讲公式”,“N招套路”,“轻松搞定任何人”,您是否也幻想过可以立竿见影而无往而不利。
然而,走心,本来就不是走捷径。
第一次见广州来的汉斌,感觉他很酷,懂很多演讲技巧,而且是“著名演讲组织”的活跃会员。他每一个环节都很积极甚至有点激动,激动到感觉像我们的托儿。他的演讲描述了自己在东北上学,第一次去集体澡堂搓澡的场景,让人捧腹之余还觉得有那么点点故意的夸张。
一年后汉斌再次加入,一边复训一边做助教,这时的他已经从一名演讲爱好者变成了演讲培训机构的创始人。他这一年一直坚持演讲要走心,给自己的培训方式起名心流派:顾名思义是去掉一切套路模式从心出发,甚至抵制一切套路的和虚伪的。
11月的某天,我们在深圳约见,深夜坐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一家的麦当劳里。我们探讨起“抒发”与“走心的表达”间微妙的区别,突然发现如果“走心”变成了终极价值,很可能进入一种“抒发”的自我疗愈状态。太沉迷这种舒适,“自我”久而久之会变得可怕。
相反“走心的表达”本质还是表达,还应该有一个灵魂愿意对另一个(一些)灵魂敞开自己的纯真动机,仍然是一种给与的爱。
走心确是表达最接近本质的技巧。但“走心”一旦变成了套路,迎合很多人快速找方法,迅速获胜的心理,那么这个“走心”也不太走心了。
如果心本身没有对,即使走心的流派也是一种急功近利。武侠小说中的大师,要想无招胜有招,必须门门都懂招招都会。一个好的表达者,他练就的一定不是某一个流派,某一种方法,或者就是随心所欲的发挥,他练就的一定是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并且能够随心所欲的驾驭这一套系统。
近几年我大肆宣传走心,另一方面圈子里有些新人懒得去学习,反而每次上台瞧不起基础练习了。这一风气在脱口秀届各个俱乐部开放麦尤为严重,甚至产生了“脱口秀不能培训”的论调。
我的成长历程是最初走心,但学习到技巧后很兴奋,就开始炫技,最后被套路绊倒,再回归走心。最好的方式是:每次是走心 + 每次学技巧 + 探寻自己生命的本质。
>>>综上所澍<<<
这么多次的三天强化班,接触不同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无比丰富。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他们不懂表达,就会误解彼此。如果真能有个氛围让十几个人都可以展现出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光这一点就非常有魅力了。
同学们常说:最有价值的反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甚至可能会鄙视的说话方式:从自己最想说的说起。
无论自己“演讲”有没有自信心,只要表达的自己特别熟悉的领域:经历过的事情、从事的行业、最XX的情感,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想说的话。其实这就是心底的力量,就是值得你发出的呼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