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梁祝故事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祝英台是明代劫富济贫的一个侠女,因偷窃马府,被三少爷马文才打死,百姓们为了纪念祝英台,决定为了精修坟墓,无意中挖到了早些年一位清官梁山伯之墓,决定将其二人葬在一起,而义妇冢也只是后人对她的赞谓。
但该种说法我在网络上找不到相关文献来佐证,所以我暂且不提。
第二种说法:
初唐梁载言 《 十道四蕃志 》:「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这是故事的最早记载。
唐朝张读《宣室志》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用我蹩脚的文言文知识粗略翻译:祝英台,上虞祝氏女子,伪装成男子求学,与会稽人梁山伯同学。梁山伯,字处仁。求学中,祝英台先回家了,两年后,山伯来拜访,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子,感觉后悔万分。于是告诉父母希望给祝家下聘礼,而此时,祝英台已被诺,嫁给马姓人。梁山伯后为鄞县县令,病死,葬在鄮城西。祝英台嫁给马姓人的那天,乘舟经过梁山伯之墓所在地,由于大风大浪,船无法经过。祝英台问为什么过不去,方知此地乃梁山伯之墓,祝英台上了岸嚎啕大哭。突然地震了,祝英台于是也跳进裂开的土地里,与梁山伯埋在一起。晋朝丞相谢安知道此事,决定上奏朝廷,为这二人墓取名为义妇冢。
这是第一个史料。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个史料中可以推测出,梁祝故事至少追溯到唐朝,那么这与第一种说法完全不相符。
宋代文献
1. 张津 《 干道四明图经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 十道四蕃志 》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卽其事也。」
这里说到,比及三年,又与第一处唐朝张读的,祝先归,两年后山伯访之互相冲突。
2. 史能之 《 咸淳毗陵志 》:“祝陵在善卷山,岩前有巨石刻,云'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
善卷山于浙江宜兴,当地流传祝英台是善卷山南祝家庄人,而梁山伯是善卷山北梁家庄人。
3. 《祝英台近·挂轻帆》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书。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道、一声传语。
从词牌名中至少可以猜测,第一种说法的时间错开关系更加悬乎了。
4. 宋代张津在《乾道四明图经》中称:“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鄞)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庙存焉。
又是鄞县。
5. 宋代明州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
梁山伯身为当地县令,英年病逝。宁波市高桥镇梁祝墓地附近,有一处名为“九龙墟”。据碑文记载,梁山伯任县令时,因治水积劳成疾,生前嘱人九龙墟为安葬之地。(宋代的明州也就是今天的宁波。)
明清文献:
1. 徐树丕 《 识小录 》:“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同学于杭者三年,情好甚密。祝先归。梁后过上虞寻访,始知为女子。归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不乐,誓不复娶。后三年,梁为鄞令,病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为父所逼,适马氏,累欲求死。会过梁葬处,风波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痛。冢忽裂,祝投而死焉,冢复自合。马氏闻其事于朝,太傅谢安请赠为义妇。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伐。 有司立庙于鄞县。 庙前桔二株合抱,有花蝴蝶,桔蠹所化也,妇孺以梁称之。按,梁祝事异矣。 《 金楼子 》及《 会稽异闻 》皆载之。 夫女为男饰,乖矣。 然始终不乱,终能不变,精神之极,至于神矣,宇宙间何所不有,未可以为证。 ”
当然,后来化蝶的故事乃是民间美化了。
2. 冯梦龙 《 情天宝鉴 》:“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访之,始知为女。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后三年,梁为鄞令,病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处,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恸。忽地裂,祝投而死。马氏闻其事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为义妇。和帝(502年)时,梁得显灵异效劳,封为忠义。有事立庙于鄞云。”
据史料记载,冯梦龙以搜集,整理通俗艺术作品为主业,并不是一个史学家,这段文字有待考究。
结合三段史料
明代黄润玉在《宁波府简要志》道:“义妇冢,县西十六里。旧志,梁山伯、祝英台二人少同学……后梁山伯为鄞令,卒,葬此,英台道过墓下,泣拜,墓裂而殒,遂同葬焉。东晋丞相谢安奏封为‘义妇冢’。”
明代张时彻在《嘉靖•宁波府志》中云:“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山伯后为鄞令,婴疾弗起,遗命葬于鄮城西清道源。”
清代徐时栋在《光绪•鄞县志》中称:“梁山伯、祝英台墓,县西十里接待院后,有庙。”
宁波市区过去一直为鄞县县治,原称明州,明朝时为避讳,改名为宁波。所以这三段史料中所述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宁波。
现在我们再看第一段关于唐朝张读的史料:“上虞祝英台,会稽梁山伯。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上虞县,属会稽郡。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入会稽县,属会稽郡。东汉建武(公元25~56年)初恢复上虞县,属会稽郡。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同属会稽郡,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不变。”
这说明上虞和会稽相隔不远。而会稽隶属上虞,这也符合传说中祝英台比梁山伯家世好的说法。
还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只有少量史料佐证,或许是现有的供我查阅的书籍太少,所以我就没有提了。但是关于故事追溯于东晋,浙江宁波的史料非常多,有机会一定要去拜访。
这是我对梁祝故事的小小调查结果。

我还是想说马文才和梁祝本不至于如此下场。如果那时候有一妻多夫制该多好啊。古时在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儒家伦理下有一夫多妻制,此乃大制度所致。而一妻多夫制,在古代母系社会中也是盛行。现在,我国藏族仍有一部分保留。这不奇怪,藏族在古代就是母系社会的中心,此乃地理环境所致。
关于一妻多夫制和一夫多妻制我前段时间也有微微思考,但是对该制度的历史了解不足,所以就此止笔吧,等我多看一些书,再专门为这两种制度与爱情自由的关系写一篇文章。
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们的噢~
微信公众号:sannanyimao
~一个乐于分享,兴趣使然的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