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 《父亲》 布面油画 215 cm × 150 cm 1980 中国美术馆藏
2017年6月8日至18日“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这是四川美院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群展,展览集结了川美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200多位艺术家,从老一辈教育家和到新生代的艺术力量, 300余件作品占领了中国美术馆1—9号展厅。
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还不是庞大的体量和丰富的内容,而是以超高质量的参展作品吸引眼球,如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1968年某月某日 雪》、王亥《春》、王川《再见吧,小路》……
何多苓 《春风已经苏醒》 布面油画 96 cm × 130 cm 1981 中国美术馆藏
王亥 《春》 布面油画 159 cm × 78 cm 1979 中国美术馆藏
艺术脉络,“四川画派”的传统与传承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美院在“伤痕”和“乡土”时期涌现出一批影响中国画坛的艺术家,由于作品的风格和精神内涵的表现有着某种相似性,当时的理论界将他们称为“四川画派”。
那是四川油画创造的第一个高峰,以高小华、程丛林、罗中立、何多苓等为代表,创作了《为什么》、《父亲》、《春风已经苏醒》等一批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这些经典之作在中国美术馆主展厅“时代强音”中呈现。
川美的第二个高峰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集中体现在1992年到1998年之间,主要以1993年的“中国经验”展和1994年的“陌生情景”展为标志,以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为代表,他们注重作品对本土文化的“中国经验”的表达,关注都市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况,强化个人的生命体验。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当代绘画面临着“图像转向”的问题。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公共传播系统的高速发展,以及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的繁荣,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视觉——图像系统。
图像会对绘画进行什么样的冲击?它是否会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忻海洲、钟飙、俸正杰、陈文波、郭晋等,推动了当代绘画的图像转向,使其向平面化、图像化、符号化方向发展,在当时的艺术史情景中十分具有代表性。
2010年前后,中国艺术界曾掀起新一波“回归传统”的浪潮。传统重新引起艺术家的关注,一方面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需要审视一个民族国家应具有的文化身份与文化主体性。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寻求向传统的回归与转换,在于不仅需要对过去30多年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及其文化与艺术诉求进行反思,而且要摆脱西方艺术的范式,重新建构当代艺术的评价尺度与价值标准。于是在当代语境下,传统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转换,如何再造?
高小华《为什么》 布面油画 107.5 cm × 136.5 cm 1978 中国美术馆藏
秦明 《游行的队伍》 布面油画 180 cm × 180 cm 1984
进京大考,八大版块系统呈现川美创作谱系
“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于2017年6月8日下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举办。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代表学校致辞,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全国著名美术批评家代表、资深老专家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徐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等分别致辞讲话。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黄政主持。
展览将以八个学术单元——时代强音、传统再造、现实关切、语言之思、图像叙事、实验之维、意象生成和历史回望,系统地展示200多位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多种画种,丰富呈现了四川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到新生代艺术家的开拓精神与丰硕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与艺术史语境下的创作谱系。
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表示,这个展览展示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恢复高考之后四十年的发展,它改变了我们,也改变了我们的家庭,更改变了整个国家。
张晓刚 《暴雨将至》 纸本油画 83 cm × 110 cm 1981
杨谦《手》布面油画、首饰、拼贴、综合材料 200cm×180cm 1980
辉煌与荣耀,新时代川美的探索与追求
庞茂琨院长在致辞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校师生以艺术为笔,见证、参与、描绘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川美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和较高的艺术创造力,在反映时代生活和探索艺术实验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将进一步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致辞中指出,四川美术学院创立于民族救亡的特殊年代,成长于新中国建设的阶段,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升华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代,是集悠久历史文化、多彩民族文化、革命红色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当代创新文化为一体的艺术教育的摇篮。四川美术学院成就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它为社会、为历史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观,这集中反映在它的理论研究、教学方式和艺术创作三者的综合因素;二是它为社会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三是它为时代作了多少具有标志性的作品,以及为社会提供了多少审美的应用;四是学校的名师、大师的影响。中国美术馆辟出一楼的全部展厅,让四川美院踏踏实实尽情开怀地向全国人民汇报,并深度地与全国各艺术院校交流。
全国著名美术批评家、资深老专家邵大箴先生在讲话中指出,四川美术学院有着光辉的历程,在新的教学实践,新的艺术领域积极探索,有自己的特色,在观念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是成功的。举办这样的展览,对促进当今美术教育与艺术创作,有着前瞻的眼光,预示着川美的大步前进。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徐里先生在讲话中指出,四川美院作为全国美术创作的重镇,其创作从量到质,从主旋律到多样化,从视野广度到思考深度,我们都有理由满怀期待。此次展览不仅是回顾历史、直面现实,更是探索川美乃至全国美术未来走向的一次良机,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用巴山蜀水的川味、社会质感的民味、青年实验的辣味,来阐述川美此次作品展。他指出,观这个展,深深感受到川美艺术的独特风味,向对川味火锅那样,难舍难弃,不食不快;川美辛辣质感的品格,形成一种谱系,建构了独特的修辞系统;川美自主自足的主体意志,贴近民情,洒脱情怀,使得在图像述事、传统再造的交错努力中,擅于触摸到时代关怀的质感,民情民生的质感。川味、民味、辣味,共同构成川美创作的品位,这种浓浓的品味,宣誓着一个独特创作谱系的历史性内涵,时代性质感,激起超越文化心理的当代的创造之力和影响力。
《艺术品鉴》2017年6月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