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书里:“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便记得了落红落下来并非对花无情,只是换一种方式护着花。当时大概也只是懂得,事情很多时候是分着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像“曲线救国”这个词,很多时候在我们遇到失意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给自己心中留下一团希望。只要最终的目的没有实现,这中间的过程只是多出来的考验。这样子,我们便可以不那么失望,不那么绝望,不那么难过,甚至不那么崩溃。
近几年发现,市场上兴起了很多对先人著作的解读的书籍,以前很少涉猎,后来看过一两本,渐渐地从学者们的解读中看懂了自己看书时的囊中羞涩。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涉猎的内容依旧不够多,所以在某些生活或者理想的片段,我依旧解读不了他们当时的思想和情怀。比如书中主角——龚自珍,也许是因为当初高中学的是历史,所以唐宋元明清,我记得的代表便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诗歌在清朝或许早就失去了它的光彩。所以我大概就记得他是清朝的诗人,写了一本《己亥杂诗》,我曾以为,己亥杂诗就是一首诗,却不知它是一本诗集,更不知道当时作者是在何种际遇之下写下了它,更不知道这背后的情怀和理想。如今一读,觉得终究是自己见少识少了。
历史就像奔流的黄河,一直滚滚向前,不曾为谁停下。而后世的我们还能看到前人留下的作品,在那些个不发达的年代,足以说明他当时足够优秀。就像作者说的,龚自珍的一生,有其幸,也有其不幸。幸的是他的才华得到认可,他身边所有的人都认可他的才气,他的政见让政客不敢直视,他的才华让他的诗作得以传唱。这在很多个时候,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毕竟在同一个社会里,你过于与众不同,必招非议。一是你太有才能,众生太过平庸;二是你过于不同,做了很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群起而攻之。这些在他的年代,在他的诗作中,“海内存知己”,“交尽美人名士”,他是做到了。哀其不幸,大概是他的突然暴死,一代才人就此陨落;更有的便是,他的真性情没有被大家认清,很多人对他的片面的评价。
事实上,谁对谁的评价又能做到全面客观呢?我们总是习惯挑那些自己喜欢的看世界,而挑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批评世界。在今天看来,公正的评价无非是来自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人或者是和自己三观相同的人。若是要求所有人都懂自己,其实也是一种强人所难,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偏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