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D是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人,工作体面,待人诚恳,彬彬有礼。这样一个在外部世界有着良好口碑的好人,一回到家,面对自己的母亲,就会变得不耐烦。
那天晚上,他下班回家,莫名其妙地又和母亲吵了一架,原因是母亲就一个问题自以为是地唠叨各没完没了,他实在听不下去,就吼了一句:“妈,能不能别再说了?”母亲立即暴跳如雷,大声指着他鼻子骂:“我怎么生了你这个不孝的兔崽子......”
他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关进了房间里,听着媳妇儿则忙不迭地劝慰母亲别生气,感觉很无奈: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很好的相处,唯独和自己的母亲无法沟通呢?
在他眼中,母亲是一个强势,固执,甚至有点自私的人。在外面淡定理智的他,在面对母亲时却无法保持耐心和风度,他不喜欢母亲对他指手画脚,也不喜欢她的强势。
在我看来,想解开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他的成长经历,给他的心灵造成的原始创伤。
小时候,他被父母送到了亲戚家抚养,七岁那年被接了回去。七年的童年时光中,虽然亲戚对他视如己出,但他还是有一种寄人篱下的不安全感。后来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他依然觉得自己是外来者,小心翼翼地寻找自己的位置:努力学习,用好成绩取悦父母,对弟弟谦让包容。这种归属感的缺乏导致了他敏感早熟,也让他对自己的目标更加笃定和执着。终于,他考入了名校,找到了工作,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归属感。
朋友D对于母亲的不接纳,源于童年的被抛弃感,源于童年小心翼翼的压抑情绪,当有一天,他从一个不知所措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有力量的男人,不再畏惧外界的任何压力,他觉得自己已经强大了, 却唯独无法释放自己内心的委屈和原始的创伤,他希望母亲能够理解他曾经受过的伤害,能够适度接纳他想释放出的压抑情绪。遗憾的是,他的母亲无法意识到他的问题所在,而是选择和他尖锐地对抗,这就愈发加剧了他的压抑,毕竟,和母亲对抗,会背负不孝顺的心理压力。
在中国的家庭中,父亲往往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而母亲则是操持家务,教育子女。相对来说,母亲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更长,对子女影响更大。这种血缘关系,真正延续下来的,往往是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很容易发现,孩子回应母亲的方式,往往是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一个对待孩子温柔谦和的母亲,往往有一个温柔谦和的孩子,而一个暴躁固执的母亲,也往往造就一个暴躁固执的孩子。女性在教育中对子女的影响巨大,但中国对女性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中国的父母,在对待子女问题上,就没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对于孩子精神方面的需要,甚少关注,只在意养,而忽视育。
此外,中国家庭的经济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丈夫提供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妻子作为家庭主妇,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老幼;一类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工作,女性主要承担着大部分家务劳动,需要同时承受来自工作、生活和家庭的三重压力;第三类是女性作为赚钱主力,男性对家务付出更多一些,就是传说中的女强男弱。
对于前两种情况的女性来说,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由于不能完全独立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将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家庭上,缺乏足够的安全感,会造成自我的压抑,于是很容易将这种压抑心理发泄在孩子身上,并且在孩子身上给予过多的期待,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成长的创伤。对于第三类女性,往往较为忙碌,不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而且强势的女人在社会上的接受度不高,这种压力与疲惫感也会传染给孩子。
中国的孩子很多时候没有完全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更多的时候,沦为父母梦想的实现工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许多的父母自己没有获得想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他们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在潜意识中觉得这个生命是他们创造的,应当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理想,于是,在孩子的教育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家长的意志,缺乏对于孩子个性的尊重。
但孩子毕竟是慢慢长大的,在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与世界连接过程中,他会有自己的思想,会逐渐产生摆脱父母控制的思维。当他们慢慢抛弃对父母的迷信,开始以自己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时,父母往往还固守在局限思维中,自己没有成长也无法坦然接受孩子长成独立个体的事实,他们潜意识中,依然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作品”,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的作品能对他的制造者表现出足够的感恩,而对于成年的子女来说,不会再对父母唯命是从,一旦父母再次试图控制,会激起他强烈的反抗,因为他害怕重复童年的压抑与无助,这也是冲突的根源。
中国式家长往往不能理解孩子在家庭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而成年的子女又不愿意主动在父母面前表露这种创伤,但这种深藏在心中的痛苦,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他们的情感关系往往很复杂。
一个人的健康,可以分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种,相比而言,生理不健康的人还可以过正常的生活,但心理不健康的人,却很难过正常的生活。
家庭,有责任为成员的心理健康提供帮助,父母只有成为一个独立健康的人,才能抚育出独立健康的孩子。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共同成长的关系,而不应该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如果可以,请对你的孩子温柔相待,因为你现在对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将来对待你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