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7-10】 读《答伦彦式书》

【2017-7-10】 读《答伦彦式书》

作者: 鸿图大展 | 来源:发表于2017-08-15 16:07 被阅读0次

原文

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古所谓“敏而好学”,于吾彦式见之。别后连冗,不及以时奉问,极切驰想!近令弟过省,复承惠教,志道之笃,趋向之正,勤惓有加,浅薄何以当此?悚息悚息!

谕及“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即是三言,尤是近时用工之实。仆罔所知识,何足以辱贤者之问!大抵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学而别求静根,故感物而惧其易动;感物而惧其易动,是故处事而多悔也。

心,无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其静也,常觉而未尝无也,故常应;其动也,常定而未尝有也,故常寂;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集义故能无祗悔,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者也。心一而已。

静,其体也,而复求静根焉,是挠其体也;动,其用也,而惧其易动焉,是废其用也。故求静之心即动也,恶动之心非静也,是之谓动亦动,静亦动,将迎起伏,相寻于无穷矣。故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欲也者,非必声色货利外诱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虽酬酢万变,皆静也。

濂溪所谓“主静”,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从欲焉,虽心斋坐忘,亦动也。告子之强制,正助之谓也,是外义者也。虽然,仆盖从事于此而未之能焉,聊为贤者陈其所见云尔。以为何如?便间示知之。

心得

“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面对此问先生指出“静是常觉而未尝无,动是常定而未尝有”,粗粗读之,只觉精妙却未明其义。 但先生讲的“惟学而别求静根,故感物而惧其易动;感物而惧其易动,是故处事而多悔也。”则能指导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为求静而静、惧动而多悔,惟有自问本心、直奔大志,行笃行之功,方能有所进益。

相关文章

  • 【2017-7-10】 读《答伦彦式书》

    原文 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古所谓“敏而好学”,于吾彦式见之。别后连冗,不及以时奉问,极切驰想...

  • 读《答伦彦式书》有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读阳明先生《答伦彦式书》 原文:答伦彦式 辛巳 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

  • 学阳明心学 025

    这篇《答伦彦式书》很深奥,但再次学习,让我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坚持学习,不断琢磨。 在文章里,伦彦式的父亲是...

  • 24.答伦彦式书

    【24.1】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古所谓“敏而好学”,于吾彦式见之。别后连冗,不及以时奉问,极...

  • 心学驿站:答伦彦式书23

    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古所谓“敏而好学”,于吾彦式见之。别后连冗,不及以时奉问,极切驰想!近令...

  •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版)阅读笔记(21)

    廿四、答伦彦式书 1、本篇启发、感悟: ①阐述主旨类《象山文集序》里“定性,动静”之概念。心本无动静之分,心一而已...

  • 王阳明:答伦彦式书-《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及译文

    文字整理:Flora花之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4. 答伦彦式书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年) [背景] 可参看本...

  • 读书有感

    读《答伦彦书》未发中,己发和,动静原循环无端。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所以尽性至命,此体用一源,内圣外王合一...

  • 读致良知

    读《答伦彦书》未发中,己发和,动静原循环无端。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所以尽性至命,此体用一源,内圣外王合一...

  • 读书有感

    读《答伦彦书》未发中,己发和,动静原循环无端。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所以尽性至命,此体用一源,内圣外王合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7-10】 读《答伦彦式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kv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