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出自庾信的《拟咏怀》中的一联诗句:流星夕照境,烽火夜烧原。
作者已经将自己要说的话都在书里备叙了,此刻说什么仿佛都成了“余”,就如同客人已然吃饱喝足,而主人又端上一盘盘佳肴,希冀客人再吃下去,那便索然无味了。
《烽火与流星》从诗词出发,以王朝的没落为归宿,详尽地写了梁武帝一朝君臣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
昔日,郑玄家中侍女皆通《毛诗》,一位婢女曾经忤逆郑玄的意思,郑玄就命令她长久地跪在石阶前。另一名婢女过来,就同她开玩笑说:“胡为乎泥中?”那婢女应声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其风雅至此。
梁朝也不遑多让,女子写诗作赋,连男子都要甘拜下风。据说,刘令娴在丈夫死后写了一篇哀悼之文,公公原打算为儿子写文悼念,但是在看到这篇文章以后遂丢笔不提,只因为那文章写的好尤然生活他去。
重文而不重武,造成的结果就是侯景之乱时侯景领着八千人就能直捣黄龙,抵达梁朝的首都建康,即便在萧纲的安排之下四边城门皆有人戍卫,可是,那些都是文臣的底子,遇到了侯景,都只有退让的份儿。
“皇帝菩萨”一节中讲了梁武帝信奉佛教,克己奉公,如苦行僧一般,吃素斋,泯灭人欲,而后世的许多故事传说都借着这个由头写了梁武帝转世轮回,有些将他当做了佛陀在人间渡难受苦。而我在想,这“皇帝菩萨”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政教合一么。梁武帝是南朝萧梁的第一位皇帝,他利用人们信奉佛教这一文化特点来加强自己的统治,想来,也未尝不可。他的位置更加类似与“教皇”,但横向比较,“教皇”更像是佛寺里“方丈”一类的人物。因之,梁武帝的“皇帝菩萨”就显得有几分不伦不类了,却也正因为这不伦不类,加深了他的独特性。
南朝的迤逦风流在他这一代得到了极大的传承,君臣相和,连带着皇子皇女,甚至是后宫妃嫔与闺阁女子也得到了较为宽阔的自由度去创作。
梁武帝山陵崩的地方称之为“净居殿”。至于净居二字,原是佛教名词,书里给了直接的解释,“是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教圣人也称阿那含居住的天宫,阿那含意为不还,不再回到欲界的意思,成为阿那含,离成为罗汉和获得涅槃只有一步之遥。”梁武帝的一生都在俗世的欲望和超脱的境界之间挣扎,他一方面享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文化璀璨的时代带来的浸淫洇染,一方面南北朝对立,前后皆有虎狼环伺,他便如雪地受困,纵然能欣赏得来,富丽的文赋,却难逃悲剧的命运。
梁朝,或者说梁国,如风中之烛焰,勾勒出一个短暂的王国的命运,它既是辉煌灿烂的,闪烁着无数的才子佳人的智慧,也是灰暗黯淡的,因为它如火花般短暂的寿命,会令它在偌大的疆域版图之上成为被铁蹄践踏的所有物之一。颜之推看三朝而亡,为后人苦心孤诣写下《颜氏家训》,其中包含了方方面面,言行举止、婚丧嫁娶无一不全。可也难保身后,颜愍楚被俘虏,他与家人皆成了乱军的盘中餐。
世界是荒谬的。
一朵朵雪花落下,江南的采莲之曲早已歌声渺杳,好似落花就影、惊蝉失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