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新解》1.6

《论语新解》1.6

作者: 9d5ebf096c7a | 来源:发表于2018-08-26 16:30 被阅读0次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自解】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相关文章

  • 《论语新解》1.6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

  • 2017年的读书笔记

    第44周 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 第43周 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

  • 论语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论语D1: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学而篇第一·(一)(二) 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 《论语新解》

    论语学而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 夫子说:父亲在的时候,要看...

  • 论语新解

    论语学而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

  • 论语新解

    【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钱穆白话释义 有子说:“与人约...

  • 《论语新解》

    几天前把钱穆先生所著的《论语新解》看了一遍,但却一直没有勇气写下什么读书的心得。毫无疑问,《论语》是人类思...

  • 论语新解

    2022年2月16共学 领读人:缪丹 范家驹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 【注释】(此处以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为底本...

  • 《论语》新解

    孔子是个了不起的人!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啥意思? 上了这么多年学,图了什么?不就是为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新解》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dvp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