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我在简书寻找情绪智慧“精灵”,学习反思日更,探索未知自己,第305天。分享武志红主编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心灵地图》第三部分 精神生活与心灵地图。
——心灵需要本土化的生活,需要同本地的空间和文化保持联系。心灵仿佛一只动物,以周围环境提的食物为生。它偏爱具体的细节、亲密的关系、高度的投入和深远的根源。凡事都有另一面,心灵也需要精神生活,而且是那种能够和日常生活和谐共存、不排斥凡俗事物的精神生活。
——作为情感的发源地,心灵可以从丰富的精神生活中获益,也会因精神生活的贫乏而受害,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心灵需要完整的世界观,需要经过仔细斟酌的价值体系,也需要个人之于群体的归属感。它最向往那么超然物外的精神生活,比如世代相传、代表家族传统价值观的家庭信仰。

——精神生活并不是自然而来降临的,它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培养。思维消化观念,产生知识;而心灵则消化生活和经验,产生智慧个性。
——心理学界已经把各类心理问题分为别类,整理成一本书。例如,不适应生活变化而导致心灵受到伤害的,这一类情况被定义为“适应紊乱症”,也叫“心理现代主义症”,涵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不加批评、全盘接受的情况。这样的生活态度,迫使人们以机械的孤独、理性的观点来看待心灵,从而对心灵造成伤害。
现实生活中,我自己确实遇到这样的事,本该活在当下,踏实做好生活中的事,然而,我会不停的在电视新闻、手机微信朋友圈中获得公众号的信息,实际我的生活并不需要这些公众号信息,但我觉得,我不去关心全社会的动态,我的生命就没有意义。

而且,不管别人是否需要,还主动解读公众号文章背后的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还有爱提醒他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却因心神无法安定,寝食难安,身体虚弱。
阅读《心灵地图》后,知道了我这种自己的事没做好,借着手机获信息,用过份关心世界和他人极端行为去帮助他人,这种是一种心病。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手机公众号信息,但对自己的如何经营好家庭生活几乎一无所知。

所以,我的情绪,我的心灵地图经常出问题是必然的。从今往后,我将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把情绪管理好,身体照顾好,学着每天平心静气说话做事,做一个让自己开心,家人放心的人。
今天起,我将用心理解和重视心灵的价值,把重心放在日常生活上,让心灵从日常生活的实际经验中得到滋养,从本我出发做最好的今天,回顾最好的昨天,迎接最美好的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