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余秀华因为一篇文章《穿越半个地球去睡你》,被网上骂惨。
我了解余秀华也是偶尔一次瞥见了一个段子,好像说她出了名,找了一个年轻小伙谈恋爱,紧接着是一段不太好听的话。
听起来好像余秀华出名、谈恋爱妨碍这些网友好好活着一样。
其实,坦诚地讲,我内心对她也有偏见。
我本来对诗不太感冒,加上听说这个写诗的后来在网上这么多流言蜚语,也没太多去关注。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到了一本余秀华新出的散文集,旁边还有很多本她的诗集。
这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么一个有争议的诗作者,已经有了这样的成就,还是很了不起的。
我自己平时也写一些文字,深知文字起码有三个境界或者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纯粹是记录,常常有想表达的冲动,内心也又担心写不好,不知要表达什么,但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就是想写。
写了一段时间后进入第二个阶段,表达见解,想明确说出自己的想法,想用文字展现自己,用文字在苍茫的大海中留下自己的存在,哪怕只是一滴水。
第三个境界也是文字的最高境界是,传递思想。把自己的思想镶嵌在文字中,供读者解读,而这种解读因人而异,也就产生了所谓的“一千个汉姆雷特”。
不管我有什么偏见,但余秀华的作品就实实在在的摆在我面前。
她这么有争议,又写的是小众的诗,但是出了书,还一连出这么多本,肯定有她的过人之处,她的文字也一定有着独特的力量,因为逐利的商家不傻,市场也很诚实。
看了几篇她的散文,我觉得自己确实对她存在偏见,她也被现实的社会和生活,确切的说被网络的负面能量骚扰着。
可能是因为都是女性的缘故,她为潘金莲,甚至凤姐表达了作为女同志善意的朴素的理解和体谅。
她也是因为别人从经济学角度对潘金莲的解读,对这个背负了千古骂名的女同胞表达了同情。
那个时候女人压根就没什么地位可言,完全依附于男人,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地位,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丛林法则里,仅从道德的高度去要求她,确显简单粗暴。
我们并不去评判潘金莲的行为如何,但应该无条件的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灵魂,尊重她为了生存而做出的每一份努力。
谁也没有资格在不掌握真相下,简单地对他人指指点点,更不容忍张嘴就来,在公众平台上自以为是的信口开河。
但我赞成无条件地肯定一个人的优点,鼓励他的正向行为,传递正向能量。

02
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一定的阅历,我们会不自觉地煞有介事地陷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活着的思考。
生在农村、身体残疾、婚姻不幸,这事摊谁头上,都是不小的打击,但余秀华却是那样热情似火地对待生命。
我爱死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生。我爱着人生里涌现的骄傲和低处的迷雾。我感谢我自己卑微而鲜活地存在。
这种健康豁达的心态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大家都在追求幸福,我觉得幸福的标准越低就越感到幸福。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大部分人不用像余秀华描述的那样如此用力的活:
我只想活着,咬牙切齿,面目狰狞。
相反,很多人做到轻松一些、淡定一些的活着,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你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明亮的阳光,感受着徐风的温柔,喝下甘甜的清水,这就是幸福。
为了保持这种幸福,我们才遵循本心往不同的方向努力着。
努力的过程也是幸福,努力的任何结果都是锦上添花,有没有都无所谓了。因为我们已经享受到了最公平的幸福。
我很好奇在平淡的生活,嘲讽的世俗,闭塞的农村,余秀华的热情与激情来源于什么呢?
文字!
我突然想到是文字,一定是文字,是她对诗的热爱。
她说:
我又如此热爱这样的时刻,热爱到一种偏执,打开电脑里干净的文档,文字一个接一个跳上去,我就获得了幸福。
如果有人问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这同地球为什么要自转一样,为其花费时间没太在意义,也没必要。
做一件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目的。
尽管对于写作我起始抱有很强的功利心,在坚持了近150万字的对生活感悟的持续输出后,我觉得未来无论赚不赚到钱,对我有没有其它什么好处,都已经无所谓,我都要写下去。
因为我已经从写作中感到快乐,每天只要写完就开心,发完一篇文章就有莫名的好心情,这对于没什么生活情趣的我来说,已经是无价之宝了。
这一点,我和余秀华的感受不太一样,她觉得写作的本身不能成为写作的目的。
我不太能完全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但我觉得单纯为了写作而写作,也能得到快乐,当然如果不能与人分享,不能与人交流,没有未来写作的好处在向我招手,我也是写不下去。
这同时也是我喜欢写作的原因。
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的学习与思考,同时也满足了精神上的需求,也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余秀花说她写诗只是因为喜欢,而这喜欢正是写作的目的。
在她眼里,诗歌是把想说的话说出去,而生活不过是把想过的日子过下去而已。
换个角度来说,写作也好,画画也好,兴趣爱好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喜欢就去做,做了感到开心,这就足够了。
不用把写作、创作当成多大的事,多深奥高大的事,只是爱好罢了。
书写出来,只是说出来而已。
余秀华的书也是这样出版的,当然这里也离不开她成名的原因,如果她不出名,估计很少人会看她的作品,会关注她。
民间高手太多了,走入大众视野的很少,那些没走进我们视野,并不代表他们损失了什么,他们一样的热烈而开心的活,甚至多了一份难得的清净和淡雅。
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为自己的爱好、兴趣坚持,享受、行动,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与评价。
投稿失败又如何?这并不代表你的文字不够优秀,只是不符合当时那个编辑的眼缘而已。
别人留言不友好又如何?谁又能说余秀华的出名除了她的确有才华,也与她表达大胆,豁得出去,对她非议的人太多没有关系?
借用昨天一位热心网友的留言:无问东西,但行好事。
做你喜欢做的事就行了,只要无害于社会、无害于他人,其它随它去吧。

03
人体的缺憾是一件令人悲伤丧气的事情。
但余秀华把自己当成上帝做灵魂实验的一个标本。
人的身体如同一个实验体,这提供了不同的版本,看看能够把灵魂往哪个方向带。
我们在为生活奔波,有一双看不见的眼也在时刻盯着我们,记录着我们一举一动、思想行为在不同环境下的数据表现。
灵魂是平等的,如同飞扬的蔳公英种子,有的飞进了温室大棚里,有的落在了山坡上,有的扎进了湿润的河岸边,生长的如何,看个人努力了。
本来可以努力一把,生活地很好,如果因为懒惰、无知、放任自己,廖苦一生,是不是很令人惋惜呢?
余秀华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清灵魂是平等的,而灵魂寄宿的肉体却千差万别。
余秀会也带领我们对残疾也有了一个更开阔的认识。
残疾的身体带来了许多麻烦,失去了许多的可能性。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公平的:这个身体里的灵魂对外界的感受不会比别人少,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们有幸有一双健全的身体,应该用眼睛去观察更多美好,用心灵去体验更多精彩与温暖,用双手编织更多有趣的生活,用双腿感受跑步、运动的快乐。
应该像余秀华一样向灵魂索取幸福:
真正的喜悦都是来自灵魂深处,
建立在灵魂之上的快乐与幸福,是那样的坚实与踏实,是真正的财富。
余秀华用她独特的灵魂深刻体会到:
幸福是一种自己确确实实可以得到而且不那么容易就失去的东西。
而我更认为幸福是一种能力,只要目标明确,我们都会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培养、放大这种能力。
04
写到最后,我们还是回到恒久不变的主题,用跑步、写作、阅读等简单的事情来培养我们幸福的能力。
人人都说读书好。
余秀华对读书的体会是:
而喜悦、多读书,阅读是有力量的,它会让人的心真正沉静下来。只有心灵沉静了,才会感受到真正的喜悦。

喜欢的本身就是我们活着的目的了。
现在生活里,大家几乎都离不开手机。余秀华干脆把人生看成一部手机,她说:
生命如同上帝给一个人买了一部手机,你爱惜着用,可以用许多年。你有摔东西的习惯,摔碎了,就没有了。上帝也不富裕,没有钱给你买第二部。
好好活着就是胜利,谁说非得人人叫好的人生也是值得呢?
我们用所谓的意义和价值为人生粗暴地画了一杠线,把线另一边的风景都简单地忽视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线两边的灵魂都不会感到满足与快乐。
线的一边,意义和价值永远都是无穷尽的,线的另一边,那些追求无望的灵魂又叫着喊着要躺平,这样一来,线里线外好像最终都归为焦虑、无助、迷茫。
何苦如此呢?
付出一份努力,感受一份欢喜,收获一份富足。
关注珍惜当下的行动与充实,让未来的交给未来吧。
像余秀华一样多一些清醒,冷笑地瞄一眼站在终点等待我们的死亡,默默在心里阴它一把。
好像死亡是一个你非常讨厌的结婚对象。那么好吧,既然必须和这个无聊的家伙结婚,我一定要把我的忠贞,我的热情,我的好奇心,我的爱浪费在这个世界上,把一副空壳留给它。
最后,让我们和余秀华一起面对生活的大山高声喊到:
(脏话已省略),我就要和这庸俗的没有意义的生活死瞌到底!
附讨论题:
-
如何理解余秀华说的,写作的本身不能成为写作的目的?
-
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余秀华有点恐婚症,你也这么认为吗?
-
别忘了点赞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