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网上争议不断,大家都在讨论知识付费究竟是“贩卖知识”,还是在“贩卖焦虑”?对于知识付费我个人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除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其它额外的技能除非是家传的,自古都要交点儿学费,再不济也要花点书费或者办个借书证,否则个人比较难系统学习新的资讯和知识。
我一直喜欢写作,即使在十年前网络不发达,也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我记得自己还报了北京鲁迅文学院的函授学习,学费很便宜也不给学员很多压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回复我的作业批改居然是自己的亲笔回信,字体漂亮言辞也亲切和蔼,反正当时的我没有感觉到“焦虑”,更没有任何“受骗”的感觉,只当是给自己一个学习的途径,一个受指点的机会。
后来我没有写出大作,更多也是自己没有花足够的精力在写作上。
从16年开始,我也断断续续为“知识付费”买过单,基本上在付款的时候,我都认可这是自主行为,即使最终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也没有认为自己“受骗”。可能骨子里还是信奉“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这种故事,并没有那种花个99,199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的妄想。
我付费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某个知识感兴趣,同时也有好奇心,想了解这些掌握了知识和诀窍的大咖;二是每个人内心也都想获得这种认同感,我也不例外,如果通过某种学习能达到,在承受范围之内非常愿意尝试一下。而且我相信在这么一批人中,不去追星也不去追剧刷抖音,愿意花钱去学习武装一下自己,还是有一定的认知和辨识能力的。那么这种焦虑感真的是从“知识”中来的,还是其它地方来的,我们现在还真不好下定论。
我还没有完整的看过罗胖的跨年演讲,更不是他的粉丝,对他的认知也非常模糊,所以即使我真的有过焦虑感,也是别的霍胖之类给我的,肯定不是罗胖直接导致的。而那些单独针对罗老师的文章既不客观,里外也是有蹭热度的嫌疑,毕竟时代在进步,我们一方面在享受快节奏生活的信息传输便利,一方面又无法忍受别人具备,而自己不具备的快速变现的能力,这大概才是知识付费产生焦虑感的原因。
而人一旦被焦虑感占据,估计也无暇思考,这个能用知识从我口袋里“骗钱”的人。他能做到这一点,又花了多少时间和金钱去储备这些知识,甚至背后还有一个团队在为之付出,而你却希望从别人那里直接复制黏贴,不经思考和判断就变成自己的,这就和别人生的孩子,就算养大了送给你,你不花点时间物质培养感情,希望立刻就认你做爹妈,这非常不现实也不靠谱,如果成真的话,连你自己也会心虚的厉害吧!
最后送上木心先生的作品,来缓解大家的焦虑: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只是读完之后,我们还是要整理好自己做好准备,迎接这个随时会“引爆”焦虑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