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庙堂和江湖之间的徘徊,成为古代落第举子们长久的人生话题,也由此产生了无数发人深省的故事。

01
从公元587年隋文帝开皇年间开创科举,到公元1905年清朝光绪年间废除科举,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中,失意的落榜生数量巨大,却少人问津。
据统计,整个唐朝,一共有落第士人34万多人次;而到了北宋,这个数量更是达到了107万人次 。
落第的举子没有办法踏上仕途,却又因为脱离生产劳动多年,很难重新回到劳动者的行列中。
在庙堂和江湖之间的徘徊,成为了落第举子们长久的人生话题,也由此产生了无数发人深省的故事。
本期,我们就把目光投射到落榜生这个庞大的群体中,聊一聊属于他们的落魄和踌躇,以及同样属于这个群体当中一些人的果敢与伟大。
02
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落榜带给考生的冲击,自然是无比巨大的。
首先,是精神层面的打击:
有人吐槽如今的选秀节目,是“比惨类节目”,想获得好成绩,最好是要惨到“穷苦丑”三合一的境界。
比如说你不但要住地下室、而且最好得身患重病,还常常因为长相比较抱歉被人歧视。
如果古代要是有这种比惨类的选秀节目,也会有很固定的套路,那就是洪迈的《容斋四笔》中记载的四种情况:它们分别是:
寡妇携儿泣, 将军被敌擒, 失恩宫女面, 下第举子心。
落第举子的心有悲伤?不妨看一看身为他们当中一员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王子安》一篇中,是如何描述落第后的感觉的:
忽然间报信的骑马飞快传入,还是没有我的录取通知书。这个时候,我的神色,突然变得像死人一样,就像是吃了毒药的苍蝇,别人如何弄我,都没有感觉。
刚刚失意的时候,心灰意冷,破口大骂主考官眼睛简直是瞎了,随后把桌上的文具物件都烧毁;烧毁了,还不解恨,再用脚踏碎;踏碎了也不解恨,再把碎物扔到臭水沟里。
从此以后,披散着头发进入深山,面壁思过,再有人敢拿什么《三年科举,五年模拟》这样的书籍来烦我,一定要抄起枪棒来把他赶跑!
03
与落榜相伴相生的,还有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唐朝的时候,有能力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还是富裕家庭的子弟,经济压力还不算太明显;到了宋朝,平民子弟成为科举大军的主力,落榜生的压力就越发巨大了。
在钱德苍的小说《解人颐》中,这样描述落第举子的窘迫:
“农焉而劳之不任,商焉而财之无资,工焉而巧之不素,丐焉而面之无皮。”
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就是,“想种地,没有好身板;要做买卖,缺少本钱;去做工,技术不过硬;想去要饭,脸皮又不够厚。”
受生活所迫,落榜的举子们,只好从事各种各样并不是那么光鲜的工作。
有的落榜生,回到乡下教小孩子读书,因为缺钱,每讲完一部书,就要马上嚷嚷着结算课酬。教育机构和教师的过度逐利,直到今天都常被吐槽,又何况是在一千年前了呢?
此外,还有些落榜生从事当时被人看不起的“卖文”,您别看今天这写文章赚稿费天经地义,知识付费也是如火如荼,可在古代,“卖文”可是挺有辱斯文的一件事儿,大多数文人也就是偶尔干干。
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魏文帝曹丕不是说了:“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您把这神圣的文章,直接和金钱挂上了钩,按字数计价,实在是对这大业和盛事的亵渎;
另一方面,所卖的文章基本是给死人写写墓志铭、给寿星写写祝寿词。这类应景文章,既没啥学术性和思想性,又是阿谀奉承的假话和空话。要不是生活所迫,实在没几个文化人爱干这个。
04
除了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外,考生的婚姻家庭,也往往因为落榜这一事件,面临巨大冲击。
老是落榜,你不但会受到外人的白眼,就是自己的家里人,也不太会给你好的脸色看。
唐朝的颜真卿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就处理了一件妻子因为丈夫屡试不第,要求丈夫写休书的案件。
当地,有个读书人,叫杨志坚,参加了好多次科举考试就是不中,妻子王氏实在受不了继续和他吃糠咽菜,坚决要求离婚。
要知道,那可是在一千多年前。妇女还不能到法院申请离婚,于是,王氏就整天纠缠着杨志坚,要他出具休书。
可这个杨志坚,也有点儿固执,不像同时代那位写《放妻协议》的仁兄”,有着“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豁达。
虽说,和王氏已经是爱到尽头,覆水难收,杨志坚却不同意离婚。王氏就一直把官司打到了颜真卿那里。
要说这位颜真卿,除了书法写得好以外,处理家务官司也是把好手。
详细了解了夫妻双方的情况和诉求之后,颜真卿作出了判决。
首先,对于杨志坚的老婆王氏,鉴于感情破裂事实确凿,允许她与杨志坚离婚的请求。不过,看老公混的不得志就要另攀高枝,这种三观不正的行为必须惩戒,于是,打了王氏二十板子,就任其改嫁了。
至于杨志坚,颜真卿念在他勤奋好学,能在科举考试中屡败屡战,特赏赐他布和绢各20匹,米20石,同时,还给他安排一份儿公务员的工作。并将该判决四处张贴,让远近的老百姓都能知晓。
这件事儿,作为个案,获得了一个各方都还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杨志坚后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诗坛的“临川八大家”之一,也算给自己争了一口气;而有了王氏被打板子的前车之鉴,从这以后,附近的女子,再也不敢因此抛弃自己的丈夫了。
不过,在夫权本来相当强势的时代,一个落榜生竟然成为需要法律保护的弱势群体,这书读的也是够悲催的。
05
虽然,前面讲了这么多关于落榜生的凄惨遭遇。
不过,并非所有考场失意的落榜生,都因此沉沦,一蹶不振。其中的不少人,通过锲而不舍的坚持,最终获得了在当时社会中必要的通行证。
但落榜生群体值得我们关注的价值,还不止于此。在那个通过科举入仕的上升通道相对比较狭窄的时代,落榜生群体由于客观原因,难得的进行了一些职业路径的差异化尝试,活跃在各行各业中,也成为我们回顾历史中的教育时,一道不可忽略的风景。
一些人在小说、戏剧和书画等文学形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比如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戏剧家洪昇、画家兼书法家唐寅;
另一些人在医药、科技等领域中取得了成就,最典型的是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
还有的人落第后从事商业,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更多平凡的落榜生,回到乡间,开设私塾,在基层开展教育工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却也为开启民智、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养,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一期开始,我们共同了解几位落榜生中的典型人物,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另辟蹊径,在仕途受阻的情况下,仍然能被千百年后的我们所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