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了人民日报刊载的《日本人又得诺奖了,奇怪吗?》一文,感触颇深。作者是一名中科院工作人员,针对近日日本科学家Tasuku Honjo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作者根据自己在日本的五年工作经历,提出了日本科研界的三大特点:
1.先定一个小目标
日本博士研究生出的论文题目不像中国学生一样长篇大论,没有什么宏伟的目标,针对的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具体的"小问题"。在日本人看来,每个人只要尽自己所能,盯住一件事,持之以恒,一生做出一点点实实在在的事儿,就足够了。
2.对待"错误"的态度
日本人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对待所谓"错误"结果的态度,他们会非常认真地研讨结果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但他们不会对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日本人真正做到了。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往往压制失败,动不动就追责。那么以后,谁还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呢?甚至,谁还敢说真话呢?
3.如何将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在这方面,日本人也有其独到之处。日本的会社,也就是公司,会雇佣很多拥有博士学位的员工。但这些人不只是埋头于实验室中工作,他们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目的是了解本领域内重要的科学进展。如果他们一旦发现可用的学术思想,就会联系相关学者,请他们帮助研发新产品。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学者只负责贡献学术思想,协助形成新产品技术路线,但并不参与全部的研发过程。一旦产品研发上市,学者会从产品最终获得的利润中得到相应的报酬。这种做法,迅速架起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桥梁,其核心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诚信的社会意识。
通过以上三个鲜明特点,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只是说比较鲜明突出一点的。截至目前,包括Tasuku Honjo在内,已经有26名日本或日本裔学者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自2000年以来,日本已经有16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先搁置历史不谈,日本这个民族是个奇葩的民族。自己没有任何资源,却牢牢的占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数十年,二战时期敢和美军在太平洋上进行大规模的海战。日本人身材矮小,却坚韧不拔的效仿巴西,从而成为世界足球强国。日本没有正统的历史文化,却涌现出了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文学大师。日本的汽车,以节约和质量著称;日本的新干线,和中国的高铁争强斗艳。
日本,是一个让世界人唾弃,但又让世界人惊叹与好奇的国度。学习日本的长处,改造我们国家的弊端,师夷长技以制夷,永远不能止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