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朋友,大家相聚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想法:快乐,更快乐!
在谈变化过程之前,我们先要厘清一些概念。首先我们要问的是:我,或者你,真的想要改变吗?
比如:古板的个性,与此同时,言行一致的品格,有时,在我们的意识力,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同理,还有轻信和值得信赖。这两种品质可以说,值得信赖的人,另一方面很容易轻信别人。焦虑,同时也说明有责任感。
很多时候,不管在显意识还是潜意识中,都有一个你自己制作的开关,我们要做的就是设法打开通往新通道的大门,形成真正永久性的变化。前提是我们能搞清楚我们到底想改变什么。
快乐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个因素是遗传排列
想要支配天性,必先服从天性。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天性,理解,并充分善用这些天性。我们健康中和快乐相关的指数差异有50%并不是由遗传所决定的。
第二个,对快乐差异指数有影响的因素是外部环境。当然,外部环境很重要。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还是受人压迫,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外部环境只要不过于极端,只要不是无家可归流浪街头,其实影响不大,在差异方面大概只有10%的作用。
第三点,剩下的40%是由意向活动决定。意向活动包括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想,我们对世界的诠释和我们关注的焦点。
我们现在要讨论三个截然不同 却又相互连结的 通向变化的途径 -重构理论
在分别讲这三个元素的时候我们会谈到渐进式变化和突发式变化。可以说我们用两种方法解释三元素,情感、行为、认知乘以渐进式和突发式,一共有六种变化的方式。这六种方式彼此相通,把它们联系起来很重要。
情感、情绪,是一种连接,更多的是从逻辑上,语言上将情感、动力、动作连接起来。情感让人感动。没有情感我们将丧失行动做事的所有动力。我们要行动就必须要情感。
现在我要从两个方面谈情感。首先是渐进式变化;之后是突发式变化。
渐进式变化是一种专注冥想。专注冥想可以带来安宁恬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疗法,
对专注力的培养可以引领我们发现身心纾缓、自身宁静和洞察力的最高深的境界,而通向这个境界的路径恰恰就在于你自身:你的体内、脑中和你自己的呼吸力。”这就是专注力的奇妙之处。它们仅仅通过专注于呼吸和身体的某个部位,通过亲临现场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改造了我们的大脑。“所有人都有专注的能力,关键在于开发我们全神贯注于此时此刻的能力
渐进式的变化,就好像每天都做感恩练习,慢慢成为一个更容易找寻美好的人,逐渐的看到更多积极的事物,一点一点的构建起新的神经通道。
突发式变化 - 马斯洛 的 高峰体验 是一种喜悦休克疗法
那么,怎么增强高峰体验?
首先,接纳你的情绪。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痛苦的情绪,我们就阻断了情绪通道,而所有积极和痛苦的情绪都流动于同一条情绪通道,当我们限制其一的时候,我们也限制了另一方。真知灼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长时间准备后千锤百炼而得来的。所谓的灵感来自于99%的汗水,没有灵丹妙药。
全神贯注的听我们喜欢的音乐,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临场的高峰体验。人对音乐和舞蹈的爱好是天生的,我们需要花时间去发掘这种天赋。
制定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当我们有所追求,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做自己觉得有意义、重要的事情,我们更容易获得高峰体验。
我们当今文化中最严重的问题——时间。当我们匆匆忙忙赶时间,倍感压力和焦虑的时候,我们很难获得高峰体验。这些都是高峰体验杀手。
那么一旦有了高峰体验,我们应该如何增加 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过 的可能性呢?
首先,我们可以重演画面。大脑并不能分辨真实和想象,它可以将发生过的画面多次重播,当我们多次重播该画面的时候,神经通路得到了巩固。
还可以把经历写出来。当我们记录这种体验的时候——只是描述,而不是分析,两者差别:正面的情绪和经历不适于被分析。(负面的情绪可以被分析,而正面的情绪不适于被分析)
所以只要去描述这种经历,再次巩固神经通路,花时间去不断地重播它。
行为
大部分人都会经历高峰体验,第一类人在经历了高峰之后,最后回到了原来的幸福基点,我们对此并不陌生;第二类人不是多数,是一小部分人,在经历了高峰之后,但是当他们落下来的时候他们的幸福基点比之前高,之后尽管也有起伏,但是都是在这个新基点上下起伏。
第二类人所具备的显著特点 就是会立刻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态度和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态度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同时,行为同样也能影响态度。这是一条双行线。
如果说我们有某种态度(内在),我们的行为就好像外在的世界,我们的大脑不能接受内在和外在不一致的情况。
协调方法就是:要么改变我们的行为,要么——这点很关键——更多时候改变我们的态度。
我们最初养成习惯,之后习惯造就了我们。习惯是一种行为模式,思维模式。行为,行动比语言更有力。
我们在今天讨论之前,你有某种行为习惯,如果今天讨论之后,改变了你对某件事的态度。因此,你的态度变得和行为不相符,之后你的大脑仍会寻求一致性,你的态度会被拉回到原来的状态,除非你改变自己的行为。
“自我认知理论”就是我们认识自己,并从中衍生出自我结论。
“脸部回馈假说”——如果你现在皱眉或者微笑,你体内的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你表情的变化。
“有时你的欢乐是微笑的源泉,但有时你的微笑也可以成为欢乐的源泉。”
“身体回馈假说”―――如果你整天弯腰驼背的坐着, 而不是骄傲的挺胸抬头,你的情绪会因此受到影响。
“弄假直到成真”―――很多时候即便我们是假装快乐,假装很有自尊——我们的情绪也会因此改变。(大脑是无法分辨真实和假想的东西的)
逐步的改变:舒适区就像是结冰的水,拉伸区就是流动的水,而恐慌区就是沸腾的水,非常躁动,但难以控制,并且十分危险。
自律 : 人们一般认为成功都需要很自律,但不幸的是,我们不会获得更多的自律,而幸运的是更多的自律事实上也并不重要。
从自律转向例行公事。
思维转换,就是我们要停止试图得到更多的自律,因为自律本身对于成功、对于幸福、对于改变来说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一个一个的自律转向例行公事。
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定义精确的行为,并在特定的时间执行它们。比如锻炼,减肥 等等
关键在于,每三十天内不要建立超过两件例行公事。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自律,而我们的自律是有限的。“逐步的改变好过雄心勃勃的失败,成功建立在成功之上。”
最后,认知
“快乐是在于我们内心的想法。转变是关键:往积极的方向转变。”
坏人,可能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可怜。
他欺骗了我,我很伤心,是因为,我以后不能再相信他了。
爱迪生发明灯泡时,经历的5000次的失败,而他却定义为5000次成功,成功的证明了哪些方法行不通。
转变自己的思维,态度,从而改变行为和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