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第220篇 1601字, 累计359484字 】
国庆节期间,在长沙博物馆参观了“吉光片羽——湖南考古出土陶瓷特展”。本展览是由湖南省文物局和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联合主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博物馆联合承办,省内11家文博单位共同协办的。

本展览依托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展出展品420余件(套),通过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器具或碎片,让观众穿越近两年以来的湖南陶瓷发展与社会文化成就交相辉映的精彩篇章。
大约在距今2万年左右,东亚大陆的人类正处于迈向新石器时代的前夜,陶器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新纪元的到来。
陶瓷是金、木、水、火、土的交融与升华,是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创造之一。自诞生以来,陶瓷伴随人类征服世界的步伐而散布全球,是历史留给今天最常见的考古遗存。
作为生活必需品,陶器与历史风云相伴始终,其制作工艺从手制到轮制,造型日益多样,反映了定居生活的复杂化和精细化;其装饰中的信仰元素日益隐晦,纹样从繁复神秘到简明轻快,展示着精神世界的世俗化倾向;其生产向专业化迈进,分配趋于不均,是社会复杂化的重要表现。
展览从考古发现湖南最早的陶片,即出土于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距今约18000年前的陶片开始,按照历史时间轴,分五个单元,为观众呈现湖南陶瓷发展与社会文化成就交相辉映的精彩篇章。

第一单元“化泥为器——史前文化高地上的山河遗珍”,主要展示史前各类器型的陶器,有距今一万多年的洞庭陶居、7000余年刻有繁缛图案的湖南白陶以及多样装饰的彩陶等,向观众诉说一万八千年以来湖南大地上聚落城邦的兴衰与文化的艺术浪潮。
第二单元“陶瓷之间——华夏化进程中的陶瓷嬗变”,通过商周至东汉的灰陶、彩绘陶、印纹硬陶、原始瓷器、早期青瓷等,反映出该历史时期湖南地区陶瓷生产技艺的不断进步,以及从陶到瓷的转变。
第三单元“红焰轻花——晋唐陶瓷业高光时刻的双峰巨塔”,则向观众展示晋唐时期湘江下游两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窑口,即以青瓷著称的岳州窑和以彩瓷著称的长沙窑,其产品畅销海内外,反映了该时期湖南制瓷业的兴盛与传承,见证海外陶瓷贸易的第一波高潮。
第四单元“窑满三湘——宋元陶瓷业繁荣昌盛的湖南气象”,宋元时期的湘江流域仍是湖南陶瓷生产规模最大、商品贸易最繁荣的区域,但制瓷中心已从湘江下游转移到其中游与上游,并扩散到资水、沅水和澧水流域,并各自形成新的中心区域。展品主要为宋元时期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流域各具特色的主要瓷窑产品及其窑具,映射出宋元中国制瓷业的蓬勃发展与交相辉映的壮阔景象。
第五单元“新生之路——传统陶瓷手工业的现代转型”,讲述明清时期在瓷都景德镇陶瓷的崛起、中国古老的制瓷技术传播到欧洲工业国家,清末传统制瓷业受到冲击等影响下,湖南的瓷窑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但仍有烧制青花瓷的羊舞岭窑、醴陵窑等杰出代表,特别是醴陵的传统制瓷业由此走上窑浴火涅槃的现代转型之路,并一步步发展成为现代中国的又一瓷都。

本次展览的展品涵盖湖南地区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展品,从史前白陶亚腰罐、战国原始瓷瓿,到东汉青瓷碗、西晋骑马俑、唐青釉褐斑彩绘阿拉伯文碗,再到南宋衡山窑粉地彩绘瓶、元代窖藏出土的带座青花梅纹双耳瓷净瓶、清代釉下五彩山水人物纹瓷瓶,众多颇具历史价值的陶瓷文物集中展出,使得近两万年的湖南陶瓷历史尽现眼前。
观众在此次展览中看到的不仅是陶瓷碎片的文物标本,其实更能窥见湖南先民的社会生活与步履征程,这也是国内首个大规模展示湖南陶瓷史的原创展览。
“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正如楚大夫所珍视的楚宝是人才和财物,三湘大地的陶瓷遗珍也是先民智慧与物产的美妙结合,它们在中国陶瓷史上熠熠生辉。
中国考古100年以来,无数文博考古人拂拭尘埃,悉心拼复着这些陶瓷碎片,重构起一件件器物的生命情景,从片羽中窥见吉光;近两万年以来湖南先民的步履征程,也透过陶瓷的光芒,日益清晰,给予我们启迪和力量。
陶瓷自远古而来,至今也未离开我们的生活,它们带着文明的光亮的泥土的温度,将继续陪伴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