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财经·投资·理财@IT·互联网大学生活
经济学思维 | 大数据让计划经济回归?

经济学思维 | 大数据让计划经济回归?

作者: 高黑 | 来源:发表于2017-04-30 00:24 被阅读629次

计划经济是上个世纪人类伟大的实验,可惜各个国家和地区均以失败告终,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政治界,计划经济可以说都已经被埋入了坟墓。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最近又有人重新提出能否回归计划经济,理由是上一波计划经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及时准确的掌握最终消费者信息,而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个可能性大大的增加了。

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甚至马云爸爸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讲到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到底哪个好?我认为这个观念我们过去的100多年来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我个人看法未来30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因为数据的获取,我们一个国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中医的医生在没有发现X光和CT机之前,我们是没办法把肚子打开来看一看的,所以中医的号脉,望、闻、问、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指挥系统,但是X光和CT出来以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相信数据时代我们对国家和世界的经济、数据明确掌握,就像对世界经济我们将会有一个X光机和CT机,所以30年以后将会有新的理论出来。

果真如此吗?

1、大数据真能准确预测个人需求吗?

现在淘宝、QQ音乐等已经可以根据你过往的消费行为进行推荐服务了,亚马逊的echo甚至可以推测出你对一些日常用品的消耗周期从而事先提醒你重复购买了。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假以时日,说不定真会有一天机器会比人自己对自己的需求还要清楚。

不过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关于人自身的需求,始终会有以下问题是机器难以解决的:

1、任何商品的边际效应都是递减的,而人的需求是要被不断满足的,这意味着人需要不断寻找和尝试新的商品或者消费方式。但是所有的大数据都是历史信息,所有的算法都是基于历史消费偏好设定的,这显然是一个矛盾。

2、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不断会有新的商品出来,同样,基于历史数据很难推测出革命性变化的新需求来。马车时代的消费者不会想到汽车,基于诺基亚时代的大数据也推导不出用户对苹果手机的需求。

3、现代心理学认为能够自主的选择是人类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Succeed, how we can reach our goals》Heidi Grant Halvorson)。

对人工智能足够乐观的人,可能不会赞同上面的前两个观点,他们会觉得那是因为目前数据还不够多、不够全,技术还不够先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都可以解决。甚至连第三点,机器能不能代替人类做出更加聪明和理性的选择,也都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不过,真到了那个时候,或许选一个和机器不一样的东西反而成了新的刚需。

2、预测是有成本的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需求的预测,本质上靠的是海量信息、算法和计算能力。对个人需求的预测越准确,越全面,周期越长,所需要的信息就越多,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就越强,而这些都是需要成本的。

数学家Michael Barry曾经做过一个计算演示,如果要预测台球桌上台球的运动轨迹,究竟需要多少运算量。预测第一次撞击,只需要知道球的基本参数以及桌面的阻力。预测第二次就复杂一些,但也还容易做到。问题是,预测到第九次撞击结果时,你就得考虑某个站在桌子旁边的人的引力。为了预测第56次撞击的结果,几乎宇宙中每一个基本粒子都必须被考虑进来,哪怕一个离我们100亿光年远的电子,都会对结果有重要影响(《黑天鹅》,塔勒布)。

任何选择都有成本,为了预测一个人下一顿是吃川菜还是粤菜,是吃毛血旺还是乳鸽,你可能需要一个房间那么大的数据中心 。

当然,乐观者仍然会说 ,技术的进步是超乎想像的,计算成本在不断的降低,算法的先进性在不断的提升,总有一天,这些都不是问题。

那么,就算我们上述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所有的矛盾都化解了,就可以再次愉快的实践计划经济了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3、计划经济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计划经济不同于市场经济,它是由一个中央部门统一调度,通过指令性计划来解决供给和消费的问题 ,从而试图规避贫富分化和经济危机。

最早质疑计划经济的是奥地利学派的大师米塞斯(Ludwig Heinrich Edler von Mises,1881-1973,奥地利),他指出计划经济有三个根本问题:经济计算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激励问题和知识问题(即信息问题)

他的弟子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1899-1992,英国),于1945年发表过一篇著名的论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哈耶克指出,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问题,除了经济计算和奖惩,最主要的是变化的问题。由于人会不断的接收新的信息,形成新的认知,所以人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如何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变化的需求,才是经济体系所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哈耶克认为,在市场经济下,通过价格,就可以完美的解决上述所有问题:

1、价格可以有效、准确的传递个人的任何需求以及需求的变化。市场不需要提前知道完备的信息,只要你去买,你出价,你就已经贡献了市场所需要的信息。

2、价格可以指导人们进行生产和选择不同的生产方式。因为有不同的价格,生产者就知道应该如何配置资源实现供给。

3、价格能够解决奖惩问题。消费者可以调整购买价格来满足或者推迟需求,供给者则会根据价格和销量获得利润或者形成亏损。

这就是市场的神奇之处,它不需要那么宏大的计算,不需要有聪明的大脑来计划和指挥,只要有价格,有自由交易,就会自动实现供需的平衡。反观计划经济,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奖惩问题,从而只能以崩溃或者无效收场。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或许可以精准的预测变化的需求,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仍然无法根本性的解决计划经济的整体问题。与其说大数据让计划经济回归,不如说大数据让市场经济更美好 。

4、自组织和控制论

20世纪40年代开始,混沌理论和控制论的兴起,也给了我们看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个新视角 。

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自组织的特点是,初始规则极其简单,由内生力量不断的变化而形成复杂的系统,并具备创新和演进能力。市场经济就是典型的自组织。

而控制论强调的是,一个系统能够形成均衡,不仅仅需要输入和输出,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反馈机制,有反馈信号,并且不断的纠偏改正(奖惩)。在市场经济里,最重要的反馈机制就是价格,有个价格这个反馈信号,供应者就能够知道生产多少,究竟是形成利润还是亏损,购买者也可以准确的控制自己的需求,从而实现均衡。

计划经济恰恰是缺少一个明确的反馈机制,所以必然造成的结果就是,要么大家一窝蜂的消费最好的东西(没有价格啊),造成短缺,要么供给者没法准确的判断需求,造成巨大的浪费。所以,即便有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完美的预测用户需求了,由于缺少价格这个有效的反馈机制,计划经济仍然有可能会以系统崩溃或者无法运转为结局。换句话说,计划经济要解决的远不止预测需求这一件事情。

5、发现还是发明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英国)的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这被公认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但是我们要知道,在国富论发表之前,市场经济已经存在了上千年了,司马迁的《货殖列传》、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 》都提到了市场经济的一些要素。而且,在亚当斯密之前,即便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素,银行、股市、企业等也都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了。

也就是说,亚当斯密只是发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经济学只是用一些理论去解释这个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试图让这个机制运转的更加有效 ,而不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经体制。但是计划经济则不同,它是一个发明,其产权结构和运作机制完全不同于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市场经济,它是人类自己搞的一个大规模的实验。

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一个十足的悲剧,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幸福、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这提醒着我们,不管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不管我们的认知多么的进步,我们始终要对大自然 、对人类社会自身,抱有足够的敬畏之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济学思维 | 大数据让计划经济回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kw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