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许多热爱阅读,投身于写作的人来说, 略萨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算是必读书目了,倒不是说这本书里所传递的,几十年前的经验之谈,能给今天的写作者们提供什么具体而微的实用价值,而是单单书名“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这几个字,就给那些投身于写作的人以无限慰藉和荣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文学泰斗眼里的,即将步入文字天地,并将大有作为的青年作家!
可以说,读这本书,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进入文字创作天地里,充满希望的开始,但如果真的每个人都读懂了这本书,那有相当一部分人其实是该心有戚戚,陷入思考的。
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写作?我当真适合写作吗?我能从写作中获得快乐或成就感吗?是写作在滋养我,还是我在耗尽精力,滋养心里的绦虫?
这些其实才应该是每一个写作者,读完之后要面临的思考。如果仅是凭借内心的那种文学热情,你将在这本小说里获得极大的鼓舞,因为作者是一个十分慈善,也十分“狡猾”的老人,他但凡涉及真相的部分,总是含混含蓄的一带而过,而对于青年的激励和鼓舞,却更直白和热烈。
在这本书里,小说家略萨借着给一个对小说,报以极大热情的青年,回信的机会,展示了他对作家的理解,对文学创作的认识,感受,以及方法。他谦逊的认为前两节写的含混模糊,在之后传达了更为具体的写作技艺,而我恰恰认为,正是前两节让整本书,即便再过几百年,依然有着非常实际的阅读价值。
因为这两节,看似含混,实则犀利,看似长辈的絮絮叨叨,实则是整个写作生涯的精髓所在,毕竟方法技艺这种东西,随着时代更替,读者口味的变迁,可借鉴的意义不大,而应该对文学秉承的态度,文学抱负,以及你是为什么而投身于写作,你写作时是什么感受和状态,更能决定你适不适合走进这一行,以及你能在这个行业里能做到什么程度。
1. 文学抱负
在谈及文学抱负的时候,略萨如此说:关于文学抱负,我有许多不敢肯定的看法,但我敢肯定的观点之一是: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
并且在文学天赋上,略萨倾向于认为这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儿童时期环境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有脱离生活想象另外一个世界的能力,有简单的讲故事的能力,这就是文学天赋的起源,它们没有那么神奇,只是青年走向文学的第一步,因为随着成长和阅历,青年迫切的对文学的渴望和创作欲望,才是最重要的,但即便如此,这也无法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小说家,因为单从小说创作来说,它更需要后天的反复打磨和练习,即,你拥有天生的文学敏感性,但只有后天的学习和练习,才能真正让你成为当之无愧的作家。
我想日本当代小说家东野圭吾对此最有发言权,他算不上天赋型作家,但取得的声名与成就,完全来自于他后天技艺的打磨,东野圭吾是用一种日本工匠的精神和功夫,在写小说的。偶尔有些练练手的失败作品,但专心做的那个手工艺品,一定从结构到线条,打磨的十分精细,读他的小说时,你会有一种感觉,整部作品的结构十分精巧,有大的线条,然后再勾勒上错综的小线条,给读者制造神秘和复杂的印象。虽然技艺痕迹很明显,就像《围城》有过分卖弄之嫌一样,它做到极致的一面又恰是它脱颖而出,让人无法质疑的一面。
他们都不是浑然天成的作家,都有一些“迂腐气”,也是后人可以学习的榜样,正如杜甫可以临摹,李白的旷达无法杜撰一样,这就是天赋和后天努力的差别。
略萨行文至此,可以说是十分仁慈的,给那些潜心想走文学路的人,指明了一条可以走的道,但之后,他提到了”绦虫寓言“。这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2. 绦虫寓言
略萨说:我总喜欢把作家的地位与我朋友,何塞肠胃里有了绦虫以后的处境相比。
六十年代初,在巴黎,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名叫何塞·马利亚,一个西班牙青年,画家和电影工作者,他就患上了这种病。
绦虫一旦钻进他身体的某个器官,就安家落户了:吸收他的营养,同他一道成长,用他的血肉壮大自己,很难、很难把这条绦虫驱逐出境,因为它已经牢牢地建立了殖民地。何塞·马利亚日渐消瘦,尽管他为了这个扎根于他肠胃的小虫子不得不整天吃喝不停(尤其要喝牛奶),因为不这样的话,它就烦得你无法忍受。可何塞吃喝下去的都不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快感和食欲,而是让那条绦虫高兴。有一天,我们正在蒙巴拿斯的一家小酒吧里聊天,他说出一席坦率的话让我吃了一惊:
“咱们一道做了许多事情。看电影,看展览,逛书店,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谈论政治、图书、影片和共同朋友的情况。你以为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和你一样的吗?做这些事情会让你快活。可我做这些事情是为了它,为这条绦虫。我现在的感觉就是:现在我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着我肠胃里的这个生物,我只不过是它的糊、甜蜜和忘却的梦想。
我后来看过一些文章,很多人都将这段话解读为:如果你将写作当作未来谋生的手段,那么你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供养这只绦虫。
而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我觉得对于写作者来说,不仅仅是只有当你将它作为谋生手段,当作前途声名时,它才是一只绦虫。一切不是发自真心的热爱写作,无法从写作中获得满足和供养,偏偏又坚持写作的行为,都是在供养内心的绦虫。
比如说略萨所提及的那个西班牙青年,他将看电影,看展览,逛书店,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谈论政治、图书、影片和共同朋友的情况,这种明明可以很享受的事情,都视作负担,是对内心绦虫的一种自我牺牲和供奉。
可同样将写作当作终身事业的作者,略萨本人就没有这种痛苦,反而是将这一切都当作一种滋养,对写作的滋养,对自己的滋养,如果单单狭隘的定义为如果将写作作为谋生手段,就会陷入供养内心绦虫的境地,那么有很多终生写作,并且将写作视为灵魂得以独立的作家的存在,又怎么解释呢。
所以,我有一个判断基准,那就是假如写作无法给你带来任何利益,你会坚持写吗?写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对你而言有一种孕育的痛苦,但生育的快乐吗?写作是否是你生命中不得不做的事情?
毛姆在写《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以画家高更为原型,塑造了一位纯粹追求“月亮”的男人,他在塔西提岛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疯狂的作画,并且在最后的时刻,他摧毁了自己的很多杰作,因为画画于他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受到内心煎磨的驱使,他不得不画画,并在画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所以死后作品怎样,反倒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了。
略萨也说:文学抱负不是消遣,不是体育,不是茶余饭后玩乐的高雅游戏。它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的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
但成为奴隶是快乐的,满足的。一个创作者在成为创作奴隶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补偿。因此不再需要别的补偿。所以他所有围绕创作所产生的活动,都拥有自发性的快乐,而不是像何塞那样,感觉是为了绦虫而生活,而不是自己脚踏实地的生活。
这种差别很细微,因为稍不注意,就容易混淆。
即,如果你选择写作不是自发性的,不是因为它会给你的生命滋养快乐,那么等到你撒手人寰,离开这世间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轻飘飘的,虚无的,一生没有为自己而活过的怅然。
而如果写作是你不得不做的选择,它对你的生命是一种滋养,离开它你无法生活的踏实,稳妥,那么坚持写作对你来说,是这辈子最为厚重有意义的事情,当你离开人世的时候,你会因为自己这一生一直在创作,而有一种生命是有质感的印象。
所以,换言之,判断你坚持写作,是否是在供养绦虫的一个秘诀就是:是写作在滋养你,还是你在供养写作。
他们之间如此相似,都会产生痛苦和焦虑,但一个是你孕育了自己的生命,你在爱它的时候,就得到了全部的回报,一个是你如同代孕,你的回报依赖于外界的评估,焦虑也好,烦恼也好,都和这个孩子无关,你无法疼惜这个孩子,你生下她只是为了换取你所需要的,如是而已。
如福楼拜所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谁把这个美好而耗费精力的才能掌握到手,他就不是为生活而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
也许,行文至此,许多人早已懵圈了,不理解我为何要花费精力,去掰扯这些看似没啥区别的概念。毕竟,为了什么而去写作重要吗?这是许多人的理解。但我认为这很重要。
最近,我常常会看到很多自媒体公号的作者都在教授写作,更有很多作者堂而皇之的以ta用写作赚了多少钱为标题来吸睛。并且公号作者振振有词的说:只有赚到钱了,那些热爱写作的人,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并且这种观点拥有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我是颇感震惊的!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这个时代,究竟传达了多少错误的价值观,那些传达出这些观点的人,他们是用一生在验证,还是随口那么一说,拿一批人当作实验品?我们这个时代究竟输出了多少看似冠冕堂皇,实则不堪推敲的观点。又有多少看似康庄大道的指路牌,实则让人陷入了竭泽而渔的境地。
热爱需要坚持吗?热爱的东西,坚持的爱下去很难吗?这些人是不是对热爱有什么误解?
热爱写作的人,他在写作过程中就得到满足了,因为写作是一种救赎,是平凡无奇生活的一扇门,是点燃一个人的热火和激情。
如果以为只有赚到钱了才会激励一个人坚持写作,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在供养内心的绦虫,他通过这条绦虫得到了利益,但也时时被这条绦虫折磨。
这也是我要说的地方,能赚钱的方式真的很多,写作能否取悦读者,是一件不定性的事情,但你花费同样的精力,用在其它事情上,赚取的金钱一定比写作多得多。
还有就是,那些觉得写作好痛苦,坚持下去好难的人,该放弃就放弃吧,去学习舞蹈画画,能收获的外界赞誉都比写作要多的多。
人一辈子,能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情,是一种幸运,有人穷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所要献身的事业是什么?还有人更可悲,在一件错误的事情上浪费时间,然后错付一生!
我希望大家在读这本书时,能理解这个慈祥老人,小心翼翼呵护你的自尊,保护你文学热情的一片善心,但也要意识到他小心翼翼的那部分,他欲言又止的那部分,才是残酷而又理性的真相所在,明白这个真相,坦然客观的面对自己,才是避免头脑发热,走错人生道路的明智之举。
如果为了赚钱而投身写作,那么做好赚不到钱的准备,因为写作于你只是交易,没有感情负累;如果为了热爱而投身写作,那么写作能产生的衍生价值,你从别的事情上也能收获,就没必要功利的对待写作。
总之,喜欢写作的人,自然会一直写作;没有原始热爱的人,写不写都无所谓;
我写这篇文章,是希望许多嚷嚷着要写作的人,能更好的看清自己的内心,因为见过太多年轻人,穷尽气力供养着这只绦虫,如同盖茨比隔岸相望的那道绿光!终其一生,你所爱的不过是泡影,又怎么能踏踏实实抓住,切切实实享受,并沉浸于阅读的快感,写作的酣畅淋漓之中呢?
你不过是每次黛茜出现前,那个焦虑的来来回回,坐立不安的盖茨比而已,他一次也没有享受过那道绿光带来的,踏实的美好!
但愿你不必经历这种痛苦!人生苦短,何必欺骗自己呢?心,快不快乐,你自己还不知道吗?
网友评论
我主动需要写作,因为我能从写作中得到满足和滋养。
但想独立开发产品app,就不那么回事了,却是出于供养内心的绦虫!也一直纠结着,没能开始。是要想办法改变了,真的为了你我都高兴的目的,来做这么件事情。
我從小喜歡寫作,我相信這也是因爲受到母親的影響。還記得小時候、我看到母親架上眼鏡,在微弱的燈光底下埋頭寫作的樣子,就覺得那樣的母親特別美麗。可諷刺的是當時的母親並不是享受着所謂的寫作,因為她寫的是別人的文章,她連滋潤自己肚子裏的蟲都不是,而是為了一口能養活自己和女兒的一口飯……
七、八十年代,香港有哪幾個出名的作家我就不提了,母親當時的工作做的是「槍手」就替那些所謂的作家,寫他們那些他們想不出來的、寫不下去、結不了局的文章。 對母親來說;寫作是為了 「換口飯吃」才做的事,即使她再討厭、再厭惡也得爲了生活而寫下去。
反鞇看自己卻口邊常常掛著 "我是有寫作天分的.."
這是種鼓勵自己繼續寫下去的信念, 我一直都相信我是有寫作的天分,我這信念 在我大學時候,被一位教授猛烈的動搖了。 他是位來自美國的教授, 他的背景非常有趣, 他告訴我們他年輕的時候成績很太差,所以同齡同學進入大學的時候,他去當了銷售人員, 賣汽車、賣皮帶, 後來他去了當水兵, 在航空母艦上遊歴了世界每個角落, 退役後他考上大學並進修了兩個學位,之後他就在很多亞洲國家的大學自薦當教授,轉轉換換的一當就當了二十年了, 所以當他來到我們大學的時候,是他人生最後一段在亞洲當教授的日子。
他當時教授我們 「美國近代文學評賞」, 我很喜歡上他的課,他教學思想開放自由,願意跟我們討論任何題材。 就是那一次,他要求我們交一篇文章, 題目、體裁都任我們自由發揮, 只要求文章裏面必須要有「少女」跟「河」兩個元素,我花了不少功夫去完成這篇文章,並得了優等分數,可是我拿到的評語卻是跟我預想落差太大了……
我還記得文章批改發回給我們時,當我看到了分數、再閱讀評語那一刻即感天轉地旋的感覺,評語是: " an amazing story to evoke fear in reader, be able to lead reader go further and deeper darkness of the writer's imagination...."
我切實記得我真的有將他要求的「少女」和「河」元素放進了我文章裏 ,我當天寫的內容細節是什麼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我百分之二百的肯定;在我當時的寫作意識裡沒有半點恐怖和驚悚的想法,我當時確確實實的寫了一篇「愛情故事」,但我搞不清楚,他到底怎麼樣從我的文章找到恐懼和黑暗的感覺??? 可惜我當時沒有勇氣去問他憑什麼作出這樣的評論,這成了我終生的困擾。
當時我有過 "以後都不寫了" 這樣的念頭,幸運的是我最後還是沒有放棄過寫作,因爲我真的喜歡! 寫作不爲了別人而是爲了自己, 任何時候、任何想法我都可以 寫進自己的文章裏, 自我品嚐 、自我滿足! 「文章還是自己的最好啊 !」
作者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很难达到,当然,我们可以以此为目标去尽力接近或实现。
盖茨比一生追求的是那盏绿灯,那个理想中的黛西,他永远的女神,或者说,是一年一年渐行渐远的极乐未来是虚幻的。黛西并不是女神,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甚至虚荣的女人,盖茨比所追求的,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作者说,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的倒退,进入了过去,而不是未来。希望你能明白,这才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水雾蒙蒙彼岸若隐若现的绿光是他永远追随的理想。😇😇😇
磨练就会写出很好的作品
写好一篇作文,基本构思如下:
一、题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题目,等于是一篇好作文的开端,题目要新颖,与众不同才能引人注目!
二、开头、结尾
文章的开头是龙头,结尾则是凤尾。开头多种多样,一旦想出好开头,笔头的文思就会源源流出。常见开头有以下几种:1、开门见山。2、提问引人关注。3、概括揭示。4、描写环境。5、倒叙,制造悬念。这样,才会制造一个好开头,才是一篇好文章的开端。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文章中的结尾也是其文章精华之处,有的结尾发人深思,有的结尾自然收笔,有的结尾刁钻古怪,耐人回味,还有的结尾,要挑选一种比较与文章相配的结尾来写,收笔也美观大方。
三、用词妥当,修辞正确
用词妥当,会使文章显得更丰满、具体。一篇文章,平淡无奇,加上几个修饰词,才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同时要注意库存,把好词好句印在脑子里,才会活学活用,还可以加一些合理的想象,使文章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在一篇文章里,一定要注意条理,文章不能文不对题,杂乱无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列提纲,脑子里有这么一个轮廓,再细细描绘。描绘过程中,要现实,不能写什么“公鸡下蛋”之类的,否则会闹笑话。还要注意标点,不能乱点,标点也有标点的规律,该停顿就停顿,该省略就省略。
五、巧设布局,详略得当
一篇文章到手,就得定个布局,这怎么写,那怎么写。这个布局好比一个猪肚,很多很大,但也有详略,如果没有详略,文章就显得干巴巴的,只有一个骨架,像流水帐,因此,不能犯这个毛病。
这就是作文的五点,我概栝了一下。
想获得更多技巧的可查看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