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于《美丽新世界》有着很复杂的感觉。
一方面我惊叹于赫胥黎对于未来和人性的准确预测。如果不是这本书反乌托邦的主旨太过著名,大家也一定会赞叹这本书其中的硬科幻元素,赫胥黎凭借他父亲遗传下来的生物学知识结合福特创造流水线生产这个概念所架构起来整个无性繁殖的阶级固化社会,叙述得非常的逼真。如果说他构思的天马行空令人感到惊叹,那我们更应该惊叹历史发展的进程。他所描述的这个世界距离我们很远吗?经历了革命和经济重建,我们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由户籍制度和经济壁垒铸造的阶级固化的最后一步。泛娱乐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我们习惯于消磨时光的毫无意义的娱乐活动,但脱离他们我们确实也找不到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这种泛娱乐和书中的性爱、嗦麻其实并无区别。同时我们这一代人也会开始厌倦生产,在各种权主义抬头的时候,传宗接代已经变成一件令女人痛苦,令社会负担的落后观念,低生育率成为国家发达的标志。赫胥黎在1931年写出的这本小说是一个很超越时代的科幻小说,但如果小说书成于现在的五十年之后,可能会是一本很棒的纪实小说。
但那是我们必须为社会稳定付出的代价。你得在幸福和人们过去所谓的高雅艺术之间做出选择。我们牺牲了高雅艺术,用感官电影和香色风琴来替代。
但是另一方面我对于反乌托邦主义又有一种悲观的不看好。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生在交叉路口的一代。我们拥有着最后的机会见证草莽与自由的野蛮生长,但是已经无从阻止社会在我们真正踏入后变得固化的结局。所以有时候我的想法甚至有点乌托邦--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这些选择的权利?当我们知道所有选择的结局不过如此,我们不过只是在许多的不好中去选择一个最好,这样的选择真的有很大的意义吗?我挺怀念小时候,那个时候的自己太过弱小,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所以会拼尽一切去在唯一的道路上奔跑。当我拥有了选择的权利,去到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的地方,我终于了解到为了获得这些有限的自由我将会付出多大的代价,而揭开那些粉饰的表面,可选择的岔路口通往的不过是同样的一些不足够。我们常常会埋怨无法选择,但有时候有所选择,却早已看见选择终点和所付出的东西,也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吧。
当时我有两个选择:要么被送到岛上去,在那我可以继续进行纯粹的科学研究,要么加入总管委员会,有望在合适的时候接替总管职位。我选择了这个,放弃了科学。
《美丽新世界》里最触动我的不是那个来自旧世界的“野蛮人”,而是那个一手缔造了世界的总管。我并不会对他选择的结果做出任何评断,因为他清楚选择背后的结局和他所付出的,所获得的。没有人知道,当总管看着屋子里堆满的那些被他禁止的“旧书”,再看向窗外那个纯洁统一的社会,他在想些什么?巨人总是用自己的行动代替民众做出选择:选择给予民众自由的人成为了悲剧的英雄,选择代替民众抉择的人成了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