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写一写兰州,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兰州,是我故乡的省城,但对于这座城,我熟悉而又陌生。与许多国人脑海中 “塞外边陲、黄沙漫天”的凋敝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对于地处祖国几何中心的这座城,网友抛出“是否骑骆驼上学”等问题,而兰州人也是将自嘲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一篇“兰州没什么,就一碗拉面;兰州没什么,就一本《读者》······”的文章迅速走红网络。这一来一往,将裹在兰州身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彻底撕碎。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极端,作为今人,我们应该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格局,而不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依我说,兰州就是兰州,独一无二的兰州。
其实撤下遮羞布,裸露的兰州,反而更加纯粹、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国人的本真和精神家园。这里黄土随处可见,作为地球上唯一没有中断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也在这里穿城而过。我们有着跟这块土地相同的肤色。两山夹一川的带状城市形态,加之黄河天堑的完美加持,辅之以群山环绕,这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更使它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兰州随即成为冷兵器时代抵御外族、巩固国防的军事重镇。因兵而兴的城市,大多带有一些肃杀之气,而兰州的这种气质,无论是它的别名——“金城”,还是其一山一水,或者是在生长于斯的民众身上,都有所体现。
古老金城的成色,不会为历史前进的光辉遮掩,反而会越发熠熠生辉。似乎自古以来,兰州就是一座江湖气很浓的城市,炎炎夏日的晚上,黄河两岸猜拳行令之声此起彼伏,灯火之中的金城,啤酒与肉串更配。清晨蹲在马路牙子上吸食一碗牛大,那是每个兰州人崭新一天的开始,黄河水载着羊皮筏子,掌船的阿公自幼与黄河为伴,但至今不知黄河水深几许。白塔山与中山桥日夜相望,他们是这座城中相伴百年的情侣,金城关、水车园该是这座城最具温情的地方,昔日情人幽会的圣地,如今却已风光淡然。
时代在变,“一五”期间,兰州的辉煌让许多城市艳羡不已,面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的重工业、军事、科教战略布局中,兰州可谓举足轻重。一夜春雷,兰炼、兰化以及大量的秘密军工厂、研究所如雨后春笋般在兰州拔地而起,科研科教方面,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一众高等院校虹吸效应得以极致发挥,一些独步全国、闻名世界的学科和学界泰斗纷纷落户兰州。彼时的金城春色满园,人文、经济点点开花。
而如今,兰州没有搭乘上改革开放的快车,光芒黯淡的背后,是工业布局不合理造成的环境恶化、饮水危机、人才流失、因循守旧等黑洞,这些盘踞在兰州上空的烟霾,吞噬着金城之光,兰州也在无奈的挣扎中度过了一段氤氲年华,随之而来的黯淡,让其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2016年,银川成功超越兰州,稳坐西北五省第二把交椅,尴尬被无情地放大。
依稀记得年幼时,通过家里的录音机还时常听得到张保和兰州方言的快板,而在资源更加丰富、渠道更加畅通的当下,却鲜少听到来自兰州的乡音,反倒是被兰州籍明星魏某公开否认自己是兰州人的新闻撞了眼睛。当自信像水土流失一样被黄河席卷而去时,请问兰州本就贫瘠的还黄土地上,还将剩下什么?
儿时,我一个叫“海伟”的玩伴,咿咿呀呀唱着:“早知道黄河的水干了啊,修他妈的铁桥是做啥呢哎”,虽是民间传唱的歌词,但也能反映出兰州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方面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今想起,或许在我少不更事时,兰州就面临着转型挑战,但时光飞逝,当许多城市卯足劲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时,兰州深陷泥淖的双足再次滞后于发令枪。现在看来,幡然醒悟的金城,像一只嶙峋的骆驼,资源枯竭,产业落后,人才外流,空间狭小,投资竞争力差等痼疾仍然吸吮着那双业已干瘪的驼峰,面对经济乏力的荒漠,这只骆驼仍然在负重前行。
无意于唱衰家乡省城,我们多么希望兰州被世人铭记的,不只是那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但兰州引领西北的渴望,又路在何方?祝福这里河清海晏,找准步调,沿着黄河最美风情线,沿着丝路花雨,走出自己的铿锵步履,让白兰瓜一般甘甜的发展成果惠及甘肃民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