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陶渊明的归去来——吾辈亦可

陶渊明的归去来——吾辈亦可

作者: 卒行西雨 | 来源:发表于2020-05-01 20:53 被阅读0次

        世界有客观的“华严”的一面,如那翠翠山峰,淙淙溪流;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都是造化真境。然更重要的是生活世界中“华严”一面的展现,则更依赖于人的主观修养所达到的境界,即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与态度。

        在魏晋时代的大背景下,初有建安七子及其建安风骨扛起时代巨轮,后有鲍照的美文殊以动俗,又见左思独创左思风力领一时风骚。但是,陶渊明的出现仿佛一轮温润的月亮,以其淡淡光芒便压住了众星的璀璨。事实上,陶渊明也确实值得这样去形容。他开创的田园诗真诚朴素,自成一派;他的一句“心远地自偏”让人忍不住叫好;他的“归去来”的历程让人想要好好探究一下他的精神世界;他那很有远见的“不顾一切”让人对“复得返自然”的他有了亲近之心。《归去来兮辞》里体现了陶渊明的急切、喜悦、盘桓又到最后的淡然与坚定,那么,看似是身在尘世的他,身上的出尘之质又是如何而来呢?

        众人皆知,陶渊明20岁便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这是他出仕与出世的开始。在他的《饮酒》组诗里,“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等句子将他的仕宦受阻与想要归来自己的世界的心情表现地恳切,在这之后,他倒是真地过了一段时间的出世生活。可又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想要一展宏图。 但终究,他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人,他的田园生活才是他最好的归宿。最后,陶渊明作了《归去来兮辞》,真正地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他的出世与入世都是他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不同看法,他的几次归去来其实都是官场失望与田园引力的交织,更是他的人生观的体现,体现了一个历史时间段的浮沉动荡。

        有研究发现,“化”是陶渊明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共出现了15次。在陶明看来,宇宙、自然是永恒的存在(“天地长不没”),而其中的一切却在不断地随时间而变化,因而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往复,有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他从尘世中归来后,思想境界从五星级迅速上升到了八星级。他对生命的新生和迁逝独特地敏感。他关注着自然界的“化”,以此来计算农作物的生长时间;他关注着生命不断逝去的“化”,以此为媒介来告诉我们应当及时行乐。他自归来后,变成了真正的他自己。但是如果没有之前的宦游生活,哪里能得来思想如此通透的“靖节先生”呢?陶渊明的归去来,不仅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探索,更是对他之前或之后的人的一种无声的支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给他顺应自然的淡然心态、退隐避世的坚决态度以及“归去来兮”的随性尽添一抹风流。

        陶渊明的归去来尽显自由与无所恃。 但这与庄子的自由无所凭借是不同的。陶渊明依靠他的田园生活达成了自由之梦,但他又很是依赖田园生活,他那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不动摇,是促使他写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样潇洒之句的基石。而之后的谢灵运也曾大力创作山水写景诗,但往往没有陶渊明的田园写景抒情诗来的平易近人,朴素自然。因为陶渊明将身与心都交给了自然来保管,这岂是入世已深的谢灵运能比得上的?尽管谢灵运的成就也不小,可最终落得个“身死人手”的结局。这并非是时代的全责。如果谢灵运有张良那样“功成身退”的胸襟与智谋,又怎么会成为提早陨落之人?如果他有陶渊明那种“不如归去”的精神,又怎么会写不出动人至深的山水佳句?

        中国的田园诗是陶渊明“发明”的,因为那是陶渊明“灵魂中升起的风景”。陶渊明的众多价值中,最为人青睐的是他创构并实践了一种“中庸”的“乌托邦”——桃花源,这是一种真正的中国式的“诗意地栖居”。陶渊明的意义也正在于他以自己的生命追求完美地证明了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人合一”的意义。他让苦难芬芳,他将自己艰难困苦的生活变成美丽的诗,升华为最高妙的哲学。他也因此而展示了一种“绝望变成升华,痛苦化为美丽”的真正的人生“幸福结局”。他从痛苦的现实中解脱出来,归于幸福平淡中。

          陶渊明在一般人的眼中也许因其“独善”而显得是“消极”的,但如果我们能不以世俗的外在的世功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不以世俗的成败来论英雄的话,那我们就可以看到陶渊明作为一种“精神英雄”、“精神豪杰”的真正价值。陶渊明做了很多我们想做而又不敢去做的事,承受了我们很多人难以承受的冷眼。魏晋时期,许多所谓的名人都迷醉于行散之风,服用五石散后,身心俱轻,飘飘若仙,陶然忘我,可以达到短暂的“神超形越”的状态,才能以此时的状态为基础,达到将名缰利锁之类通通抛在脑后之态。而陶渊明不嗑药,理智与情感并存,坚守着他“不如归去”的精神,却达到了比之名人雅士竞相行散更好的效果。短暂提升的快感无异于饮鸩止渴,而像陶渊明这样心在桃源,方可细水长流,修成正果。陶渊明是孤独的,孤独到常人难懂;他又是热情的,热情到田园里的佳果食粮因他而香。经过以上的论断,那么陶渊明的每一首诗都应被加入了他的“归去来”精神。年少时,他梦想着归去;做官时,他渴望着归去;“种豆南山下”时,他已然做到了归去。在华严之境下,“固穷”与“安贫”是陶渊明“真淳朴美”的人生与艺术境界的出发点和基础。他在他归去的田园生活中,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和真正“有深度的安足”。

——说这么多不仅是因为我爱极了陶渊明和他的《归去来兮辞》,更是因为我觉得,他的那种透彻是我们需要的和应该拥有的,面对着未来,我们要能走出,更要能归来。即使不能与他一样,也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过好每一天,不管身处何地,只要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渊明的归去来——吾辈亦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cc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