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在招聘时听到一句话:”要求招聘的人员会吃苦耐劳。”
我一直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所以特此去查了这个词的解释。
词语解释
耐:禁受得住。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
原话出处
周恩来《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而我们新四军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
用法
作定语、宾语;形容人坚韧不拔。

查完后,我更迷糊了,我能理解需要大量参与体力活,但有些看起来就是个文职的如,培训师、设计师,文秘。。。。。。
我们对一个词的字面理解和赋予它的意义不同,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差异。
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平凡的生活中,只要在单位里受到领导重视、同事尊重、有成就有发展的,都会是一个眼里有活的人,早到晚走,随手帮代,实实在在,来来回回,深入基层,实干苦干者。
对于负责招聘的HR,也明白企业单位要的不仅仅是高学历知识分子,更能在工作上体现出这种优秀品质的年轻人,能从基础熟悉起来,才能做好管理类的决策。
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机智的能力、又敢于创新的人,才是最质优的人才,但如果愿意脚踏实地,默默等待的人,更是稳中求稳的人。
随着一批批年轻人的进入社会,突然这种要求变成了高标准,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那是因为“吃苦耐劳”这个词可能会被大背景“更新换代”。
原因有以下:
1、 新生代没有机会挨过饿,没有受过苦。
2、 大环境的安定与发展,已不需要年轻人来承受半点委屈了。
3、 信息的飞速进步,很多事办起来效率高了,自然也就省去了很多需要去劳累的量。
4、 新生代求稳的思想被求独特性逐渐替换。
所以要求吃苦耐劳,有些年轻人身上,是带着怨气的,自觉可以拿更多的工资和福利,做比别人更轻松的工作,但凡有机会就想去试,却连进入下一关的资格也没有,转而抱怨单位没实力,就算是“委屈”自己先就了业,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山头望过去,对方都是金山,上班那个叫煎熬呀,哪里还有心思踏实工作。结果可想而知,大事不行,小事做不好。
但我仍在有些新生代上看到对自己工作要求精益求精,稳打稳实的想好好在一个领域里深入打磨,虚心学习不断改进。最后积累到一个质变的结果,实现自己的理想。
2、 加班加点,产量业绩的增长,团队精神
如果我们在喜欢的事上,投入了我们的兴趣,那么这种就算是加班加点,有小伙伴们的互相促进与产出,是件很快乐的事,也就算不上什么吃苦耐劳。
而对于有些人来说看起来繁琐的打杂类事物,却能够照样找到合适的人去做,那这类工作也是会给当事人有一种享受和愉快的感受的,也就会表现的任劳任怨,乐于投入。
吃苦耐劳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好像是不太合时宜了,但我相信,在如今的时代里,它仍可以在原有基础上生长出符合它意义的东西来。
最后赋上一首白居易早期的诗
观刈麦
作者:白居易 (唐)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