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绪年间,一家书店悄悄在苏城姑苏城内开设。从书店出发,到平江府大约一里路。前门卖书,后面做家住。那年甲骨文被发现,举世轰动。一家小小的书店像一片森林里的叶子,不惊不喜不轰天动地。
开店的人生了儿子,儿子又生儿子,一晃就到了1956年,社会主义大改造,私营书店纷纷关张,成为新华书店分店。
20年后时光回到2001年,新华书店不断缩水,作为非嫡亲的分店已岌岌可危。考虑店中集书较多且家中经济窘迫,76岁的的孙子再出江湖重操旧业。租下钮家巷一间门面,卖书!书店设在钮家巷朝街一面,店门朝北。
一生修复古籍书籍,并鉴定古籍,作为一位古籍专家也要面临柴米油盐的问题。若非不忍家庭生活受困于此,老人怎肯如此高龄再开店面。
到2021年,第三代掌门人江老已96岁,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有时能亲自书写。江老坐在门边角落中,碰到有客人来选书,会问好。老人喜欢与人交往拉家常。
店内客人不多,又因店内一眼可看全部,因而除非知道此店的人,否则很少有人愿意停步。钮家巷内有不少店铺大都如此。几十步开外,一家百年家庭制笔店铺也是如此。经营者为制笔传承人,店内日常只有两位老人照看,子女不肯从事该技艺。
江老的《吴门贩书丛谈》深奥专业,许多人望而却步。店面约十平米,三面书墙,当中书籍做桌。古籍书本在东侧靠墙一边,书纸黄而略黑。老先生写上书名标注,便于查找。
有时儿子负责接送老先生,有时是女儿。下午四点半书店关门。
现在我是上托儿所的小朋友哉,上午要人送,下午有人接。老人自嘲且大笑着说。
江老,其子,一位客人。和预想中的一样,老人坐在门口角落里。
我问他关于苏州的书籍在哪里,他说在西侧靠门这边果然,我很快选了几本只有苏州地方才会整理的书籍。一百多元,其子一本本念价格后告诉我总价数目,一分不少一分不多。
问他拿绳子绑起来,外面套上塑料袋。再向老先生点点头,文学山房旧书店。七个大字端正内敛于头顶牌子上。
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