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玉门老城区的时候已经中午,寻查一番后,我们在路口一家清真餐馆停了车。玉门海拔只有一千多米,遇上这大晴天,温度就上来了。我穿着厚厚的骑行裤与冲锋衣,早已热得不愿说话,一心只想快点找地方换了衣服。不过这餐馆并没有卫生间——北方的小餐馆基本都没有卫生间,我只好在门口寻了个座位,脱掉外套,卷起裤管,吹着那一丝凉风。
早晨出发时温度尚低,河谷里阳光也没经常照射,所以就跟往常一样穿得严严实实出发了。过了镜铁山后的路况略好转,断续是破损的水泥路,沿河弯多,我速度并不快。一出山谷,进入戈壁,突然间就热了,我们便在路边停下来,躲在路桥下方。干涸的河道比较平整,我们铺上地垫开始吃东西,然后查看地图接下去到什么地方,多远才可以休息吃饭的。
我是特别怕热的人,骑摩托车穿戴护具、头盔后就更加热了,所以我只希望前方有林荫道,有冰镇西瓜,当然还需要平整良好的道路。被热浪包裹的我已经不再考虑去溜达什么景点,所以休息过后就直奔玉门而去。好在这戈壁滩上的路又黑又直又平坦,油门到底,也就不觉得那么难受,不消半个小时就到了老玉门城。
这是一个萧条的小城——或者说小镇,沿街看到最多的就是中国石油几个字。如果早几十年来到这里,就会是另一番景象——玉门油田是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也可谓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就是玉门人,全国各个油田几乎都有玉门人的身影,此地因油成城则可想像其当年光荣情景。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玉门败落下来,而后管理局东迁酒泉,而政府机关西迁玉门镇,老城区便彻底成了废都。如今的玉门老城区,也想开发红色、工业旅游,不过从沿街商铺与过往车流看,似乎并没有多少游客。
我高中母校所在的城市与玉门类似,因矿而建城市,兴盛,造就一群富豪,然后又衰落下来。那里留给我的印象是黑色与红色的河水,尘土飞扬的马路一直在修,新华书店旁边就是红灯区,挨着工厂的巷子聚集着小混混。我已多年没有回去过,不知那里现在是何模样,但总不会如玉门这般衰败,毕竟南方人口要密集得多。
吃饭的这个岔路口可能是玉门老城现在的中心地带,有餐馆、商店、路边的水果摊。我可能是真热得脑子迟钝了,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闲聊,吃完便收拾走人。如果我肯去跟路旁的摊主搭话,也许他就会跟我说当年的玉门是如何繁华,自己曾开了间网吧,但很快就经营不下去,老人家不肯搬去新城,所以就摆起了摊,贩卖着水果,也卖过日用品,总归是能维持生计吧。
从老城出来,马路就离河道比较近了,可以看到灌木丛。到达新城区后,我心心念念的林荫道便终于出现,于是在一辆卖瓜的车边停下,吃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