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百度搜了崔博的资讯,个人经历、学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非常厉害。我跟同学开玩笑说,如果我们这些人是技术控,老师应该是大boss,
技术能力《随需应变的嵌入式学习在美国企业中的应用》获2010年度全美人力资源开发专业最佳博士论文奖全美2010年人力资源最优秀博士论文,也在培训杂志上多次得奖。
《基于行为改变的课程设计与开发》(高级班)(2天)(被《培训》杂志评为2012年度最佳品牌课程)
TDF全项目,整个课程深度等同于国外人力资源开发专业硕士学位,如果加上统计学+研究方法,就可以正经八百成为一个硕士文凭了。

了解全球范围的评估方法/体系。
正确了解柯氏评估,柯氏评估是一个应用最广、最为科学,并且是理解其他评估方法的基础,老柯被命名为培训评估之父。
达成业务转化,探讨如何成为更好的业务合作伙伴。
要知道,培训过程都不是一个人做,是要成为业务合作伙伴!!

模块一:导入:评估方法论介绍


为什么要做培训评估
1.项目优化,改进项目成果(柯氏:一级二级)
2.评价培训项目效果,使培训效果最大化
3.呈现培训工作价值,有展现力
4.能在ASTD获奖,依据一定有效果的评估

Effective Training:证明有效。重点在做一级二级,考察讲师背景、讲师呈现力、课堂气氛。业界很多公司停留在这个效果。美国人培训不像我们这么花哨,没有人会在下午开始前做活动,上课老师也不会刻意讲段子,主要还在讲专业内容,给你有东西带回家。
Training Effectiveness:展现效果。
培训文化中西差距就像吃中西餐差异,土豆在中餐有很多种做法,但在西餐就只有两个,炸土豆、土豆泥,西方人理念再吃内部营养价值。
主要学员文化在中西方也有差距。在国外重在深刻的应用,研讨就是一种学习,学员成熟度高,崇尚个人主义,不希望培训有太多干预,自由度高。

1920-30年代,IBM成立培训部门开始,开始有培训开始;
1950 柯氏三级出来了(为了解决二次大战退伍军人的工作);
1959 老柯在ASTD发布四篇文章,诞生四级评估;
1970 名称确立;
1980 Jack Philips评估方法出现;
1990 成功案例法,不用按照层级划分,简单好操作,用在3及评估;
2000 预测评估法,对采购培训有决策依据,可以提前看到一些指标就可以确定;
6D法则;Kaufman五级,多了一个零级,出勤率。
所有这些方法都在微观的对培训项目的评估
在评估领域当中,做评估时不限于一种方法,至少需要两种方法综合应用。

培训效果分为四个层级
为什么要学评估,增加满意度、降低成本,达成绩效改进等...

质疑:
1.柯氏四级不是连续评估:一二级之间有关联,三四级之间有关联,但二三级之间没有关联。三四级有无效果,跟情景有关。
2.误以为是一个层级结构:必须要先评估第一级才能做第二级,第二级才能第三级,因为上层是下层支撑过来的。举例:如果你搞不清楚课程内容,你的行为改变是否为培训相关就无法参考了。
3.忽视了培训服务提供职能支持:所以出现了培训运营的评估。

一级:现场反应、满意度、行动计画;
二级:学习
三级:工作应用和实施
四级:业务影响-分离培训效果(参考组、趋势线法、绩效结果预测法、参训者主管管理工具影响法、结构方程模型)
五级:投资回报率(ROI)=项目净收益/项目总成本*100%
分离培训效果方法


趋势线法:
1.依据培训前的监控指数进行延伸,画出趋势线;
2.在引入培训之后,把实际指数进行连接;
3.最终在预估趋势与实际情况得出差距(真实与趋势差距)
4.请不同人员(参训者、领导、培训管理者)对培训贡献度进行评估与权重分配;
5.最终得出培训价值。
参照组法:
对不同群组的比较。
但实际应用中无法操作,因为培训资源给到的人员通常比较优秀,导致与对照组的比较不公平。
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e Equational Modeling)

1.将影响绩效指标变化的子原因列出来;
2.写出每个子原因与结果的相关性;
3.写出子原因(a)跟其他子原因(b)之间的相关性;
4.将其他子原因(b)对子原因(a)的影响去除;
5.最终得出单一子因素对绩效指标的影响;影响因素之间逻辑太复杂:因为因素之间会有间接影响。
样本数量要求在500以上。

项目总成本=20,000(课程费用、差旅、住宿费用)
收益=30,00(节省了采购成本、工作效能提升)
项目净收益=30,000-20,000

1.如果培训是一项投资,是否有更好得投资项目;
2.ROI评估结果很难让人信服:如果ROI过高,有存在重大问题;
3.数据样本收集与分析很痛苦;
4.将投资回报率做成"不安全感的回报率"。举例:苹果成本3,000,卖出去8,000元,这当中按钮的设计对这中间5,000元的增值占比了多少。

操作:问具体内容
进行调研:如果你成功,你做了什么?如果不成功你是什么原因?

成功案例法、柯氏四级、6D,都认为没有必要分离培训效果,为了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提出了价值证据链的方法。
培训只提供能力,但员工是否应用最佳能力进行操作受一系列复杂因素影响。
做好培训到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更为重要。
小趣事:6D的作者,担任ROI法与柯氏方法的两方辩论,问了作者说:「你希望哪边赢?」
在美国企业70%使用柯氏,而ROI是美国培训营销最成功的谎言。
缺点:
因为是定性分析,对于评估者访谈要求高
培训部门/运营体系评估
职场学习与绩效积分卡 P9

在线系统当中会录入200多家标杆企业,把自己的相关指数跟标杆企业进行对比,来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投入不足,哪些方面处于优势
CIPP模型

模块二:柯氏四级评估方法介绍

为什么介绍柯氏四级评估
1.这是理解所有评估方法的基本
2.目前应用最广泛、权威度最高的评估方法
图形说明:
一级:三个维度(学员参与度、客户满意度、相关性:指课程内容与业务的相关连);
二级:增加两个(信心、承诺);
三级:多了一个驱动力圈 (监督、强化、奖励、鼓励) ;
四级:领先指标(为达最终业务结果的过程性指标,避免流程太长),领先指标有为了用于调整三级的行为改变。
一二级跟三四级之间有一个大的鸿沟,所以在三级当中增加了一个驱动力因素。
承认柯氏是阶段性完成,需要一级一级完成评估。
这个鸿沟也就是在绩效改进当中的六个原因(知识/技能、动机、物理资源、结构、流程、信息)。
第一级评估:学员反应

客户满意度:客户可以指学员、学员的客户、学员领导、管理组织方,英文称为stack-holder,利益相关方。
学习参与度:
相关性:

Formative 改进型:
不是对效果进行判断,而是为了效果的改进。讲师课堂观察:可以进行现场调整;
踊跃程度测试:课程提问、学员举牌打分(老师可能压力很大)、课间打分卡、课中访谈;
专用观察员:培训管理者观察课程情况,给老师提示。
总结型:
调研问卷 p.32
访谈(一对一)
焦点访谈小组

这样的问卷有什么问题?
1.评价标准太主观,是定性而非定量数据;
2.描述内容偏向培训管理者的理解;
3.问题需要在细化,太过笼统;
4.问卷目的是在调整内容,不是评估讲师。一级评估中不应该太强调讲师能力。
统计中有很两个理解
连续数据:数据结果有绝对零值,且距离等距,能求平均值(体重、身高);
分类数据:没有绝对零值,距离没法比较,没办法求平均(好,非常好)。
李克特量表:把定性数据转为定量数据
如果写 5,4,3,2,1,会比1,2,3,4,5 ,数据会增加5-7%;
如果写10,9,8,...,3,2,1 ,会比 5,4,3,2,1, 数据 会 增加2-3%;人的区分度只能到7,只要标注头尾即可;
如果写5,4,3,2,1,会比0,4,3,2,1,数据会增加2-3%。
如果写1,2,3,4,0,一代表非常不满意,二代表不满意,三代表满意,四代表非常满意,零代表不是用。因为在不知道选什么时选三其实这样选择是不对的。最多可以增加将近10个点。10,9,8,7,相对5,4,3,,如果有个人对你有一点不满意 他会选9和4。
在问卷中增加一个逆向题,判断问卷有效性。
一题评估量表尽量控制14题以内,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时间3-5分钟能做完

正确答案参考P32,学员满意度评估表样例
第二级评估:学习

参考P33的问卷内容
布鲁姆学习分类的三类,态度、知识、技能,没有信心与承诺;
知识/技能,是应知应会的内容
Q:态度跟信心与承诺的关系为何?
信心跟承诺其实包含在态度里面;
信心指我上完培训之后,我能够做点什么;
承诺指我上完培训之后,我愿意做点什么。
在这里把信心跟承诺拉出来,是为了第三级做准备,为课后行为改变的驱动力增加线索。
p.33
在打分当中,低于6以下,表示不会做
信心不足当中的A,表示课程内容(二级)出了问题,这跟课后没有关系。
信心不足当中选BCDE,表示课后的环境创造出了问题,就是所谓的驱动力。

总结性
知识考试CRT(标准参照性考题开发):利用考试取代技能性操作
访谈:你能不能回顾一下都教了什么?
演示:你能不能展示一下你所学的?
改进型
知识检查:大家回顾一下前天的知识掌握程度;
课堂讨论
小组活动
行动计划:这是承诺(计划时停在二级;真正实施时就是三级)
角色扮演
两个有什么差异,技能学习(二级)跟行为改变(三级)的区别?
场景不同:前者为虚拟场景,后者为工作场景;
稳定性差异:前者为临时,后者是习惯养成;
意愿性:前者是被动性,后者是主动性;
时间差异:前者是课后,后者是一段时间后;三级评估(行为改变)不强调产出。
一般在培训15天内进行回访
第三级评估:行为改变

资源花费:训前准备5%、训中设计开发交付90%、训后跟踪5%。

培训应用:没有尝试15%;尝试但失败70%;成功改变15%。

资源花费:训前准备5%、训中设计开发交付90%、训后跟踪5%

培训应用:没有尝试5%;尝试但失败10%;成功改变85%。
结论:培训关键在折腾,训前要做调研做调研、访谈做访谈、课前学习做学习。课后有大量的时间要跟进,但在跟进最好的人就是上级领导。
比喻:孩子的成长,不要把所有责任都丢给学校承担,家长在家里其实还要辅导做作业、做好行为榜样。

阻碍行为改变,谁是最大的阻力?就是培训管理者。
他们有常识:参训人员、他的领导都知道,没有应用就不会有改变。
他们有难点:没时间跟进、没机会运用、想要运用但不知道怎么做。他们不愿意跟进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工具和方法帮他们节省时间。
最好的培训效果是应该靠谈判来创造
1.对方没有改变说明你选择的方法不对;
2.或是先没有谈判好需要付出的资源。
在培训开始之前就要想到用什么驱动力去改变行为,这个驱动力最好是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或上级领导来实施,因为他们有这个概念
所以需要谈判,如果谈判之后他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也就不在你身上。

三级改变做两件事:
1.衡量行为改变发生了没有?
2.建立驱动力系统

提升责任感(压力)、提供支持(拖力,辅助工具),两个之间各选一个,
提升责任感的驱动力既是驱动力,也是评估行为改变的方法。

监督机制,既是行为改变驱动力,也是监督方法。
选完之后要跟上级主管沟通。
每个课程要有3-5个关键行为;每个项目组,要有3-5组行为组。
举例:TDF项目1.运用柯氏四级基本原理开发评估工具2.运用工具搜集评估数据3.撰写有系列的报告。
数量不能太多。
行为改变是随项目变化的。
学员上级的支持将大大影响成功概率。
第四集评估:业务结果

最容易评估的一个层级,因为衡量指标业务单位都已经在搜集了。(指标来源:人力资源部、财务部、营销部为主)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数据:最终业务结果
结果性指标:
1.销售额
2.利润率
3.提高客户保有率过程性指标:不同行业有一些指标更为重要(核能发电安全指标;银行合规指标)
4.安全
5.合规
6.客户满意度

各单位的过程指标


只有具备以上特征的才要做到四级。
以下几个特别注意要做四级评估
1.高度可见性:大家都在关注的项目
2.高层管理者要求:
3.很重要:
4.学员上级支持与否:每次做四级评估都会问两个问题
1.成功概率有多高?如果花钱成功概率又不高,就是搬石头砸自己。
2.项目开始了没有?如果还没开始,可以谈判推动力系统,梳理价值证据链。

两篇微信推送
如何给老板呈现培训价值
https://shop14687523.youzan.com/v2/showcase/mpnews?spm=m1483628739496603328477922.autoreply&alias=i494o2qa&sf=wx_s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独家:如何设计一条SMART培训价值证据链?http://mp.weixin.qq.com/s/gDMbIKf_PpJi3JygDbr1jA
1.利益相关方期望在每个级别的要求都不一样,需要梳理逻辑链条来,解决剥离培训难的问题。
举例:参加TDF,上级期望学会要用(三级),用完提高下属能力(四级),自己期望能用,自我提升(二级),改变行为(三级),愿意用(二级),讲的幽默一点体验感好一点(一级)
2.透过梳理期望回报率,讲故事让领导了解培训价值。

强调以业务合作伙伴关系进行汇报,不要做成业务替代伙伴,不要强调价值剥离。
如果你汇报时说,销售业绩10万当中,有三万是我贡献的,你想想你的业务伙伴是怎么想的?
期望回报率:
透过柯氏四级的逻辑,梳理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值,依照综合数据,将故事内容展现出来。

承诺谈判,考虑陪审团问题梳理期望,开发培训项目实施,搜集课程实施评估,搜集行为改变、业务结果,最后进展展示ROE。

操作流程:
开发评估工具流程
2,3步花费特别多时间精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