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帐改版不久,画了五月两周的排版,又迎来了新的想法。
五月的第3周,自我管理手帐又有一次新升级。
人生的蝴蝶效应,大概就是在某个时间点遇到了一件小的容易被忽略的事情,然后因为这么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导致了之后一连串的变化。
做手帐的一年多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我只是按部就班地把今天的板块继续运用到明天,然后再沿用到后天……能让我花大时间去思考的问题,就是“今天的排版我该怎么画?”我似乎在定下了需要记录的板块之后就没有再思考过“这样使用手帐有没有什么问题”这类的问题。
之前也写到过,准备把前四个月使用的三本手帐整合成一本自我管理手帐,是因为偶然在朋友圈里看到了萌薇老师的手帐。
换手帐的初衷是为了寻找“色调”和“整体感”,而不是让自己的手帐继续“花里胡哨”的做下去。两周的排版做下来,有意识的使用了同色系的颜色做一整个月的排版,所以“色调”和“整体感”确实提升了不少,但又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劲。
目前的手帐设置一天有时间管理、健康饮食、财务数据以及反思复盘四个大板块,再要细分的话就是To do list、收集箱、睡眠、健康数据、运动、饮食记录、财务支出、突破、小确幸和今日小结,一周结束还会增加一个“一周财务小结”和“一周回顾”。
开始记录没几天,我就隐隐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财务记录分散在每一天,结算起来似乎有些不方便。
之所以是“隐隐意识到”,其实是因为这个想法一带而过,之后想的是“不方便就不方便吧,再换排版好像有点麻烦。”
于是也就没当回事了。
前两天和书店的负责人老师探讨我的一些读书会想法,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手帐上。也不敢说负责人老师是受了我的影响开始做日常记录的,她也在尝试用手帐的方式管理生活。
在聊到排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打了个比方:排版就像是搭积木一样,首先想好自己有多少块积木,每个积木的大小如何,然后一块一块的“放进”本子里。
然后老师说到了想要把健康数据写进手帐本里的想法,并且都记录在一页上,方便自己查看和比较。于是我就推荐了Bujo子弹笔记的记录设计。
正是因为交流到了这一点,我大脑里那颗灵感灯泡瞬间亮了起来——我为什么不把板块整合一下呢?也正因为如此,前些天被我忽视了的记账方式的问题重新浮出了水面。
为了好好改进自己的手帐(当时主要的想法是审美方面的),我又买了一些手帐书,包括了林佩玲的《笔记女王的手帐活用术》、Gloria希希的《哎呀!不思议手帐》和桃子同学的《一学就会的超级手帐术》,加上之前已经看过、准备重新再看一遍的《行动派手帐指南》《可爱的手帐》《梦想成真手帐》《把小日子收进手帐里》,真的是准备彻底研究一下了。
昨天在看《笔记女王的手帐活用术》这本书的过程中,突然就有了想要尝试的财务记录灵感——利用月计划表整合财务记录。
这并不是书里的内容,只是原先我就在思考整合版块,然后在那一刻冒出了这个念头。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立马有些不淡定了。
既然是要利用月计划表,那就是说只能在下个月开始执行了?但是一想到这样一来,我有可能节省不少手帐内页,我就有些蠢蠢欲动了。加上五月的排版页每天的版块内容太多,一天画四页基本上就要花上1个小时,七天就要花14页,完全无法达到节约排版时间的作用。
另外既然准备把财务记录整合起来,拓展了一下思维之后也想到了可以把健康相关的数据也用一个月计划表整合起来,这样每周每日的任务和反思也能直接放在一起了。
这么一想,我似乎可以把原本需要31×2=62页的页数直接省去,可能用10-20页就能完成记录一个月的内容了。
所以我很不淡定,如果要从六月份开始这么做,那五月份的剩下两周要怎么办,再用原来的排版我内心就开始嫌弃了——能走省力的路,为什么要去走麻烦的那一条?
最终我决定,先不考虑一个月的,就用一周的整合先试试。
昨天晚上在做五月第三周的排版的时候,就尝试了用整合的思维去梳理,也算是做个小尝试,方便我后面继续改进。
回顾这一年多的做手帐经历,我发现自己除了在排版上下了很多功夫之外,似乎也没怎么考虑过其他。
如果不是看到了别人的手帐,我不会思考自己手帐的问题;如果不是与人探讨,我也不会去思考其他的手帐方式——问题出现了也就出现了,也许因为怕麻烦我也就随它去了。
我每天都在做反思,但似乎从来没有主动的去反思过自己手帐系统里的问题。
在内心之中,我认为手帐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工具,照搬别人的手帐对自己不一定有用,所以也就很少会去理解“别人的手帐体系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
对于做时间管理的经验,甚至是做手帐的经验,我非常乐意跟人分享的,但又很少去学习别人的构思,所以也就成了一个“只出不进”的状态。
这么一想,我竟然在一年里对于手帐系统都没有认真地进行版本升级,确实有点“陷在舒适圈里”了。
可一旦开启了“系统升级模式”,版本的升级似乎也会变得频繁一些,就像打游戏,每周不也需要个例行维护嘛。
如果说以前我总是用“分”的思维去思考手帐内容设置,那么现在就是用“合”的思维开始思考问题了,有一些内容确实只有放在一起才能有更清楚地认知,就比如说财务方面的,以及健康方面的内容。
这件事再次让我意识到“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有可能就是最大的问题”。
也只有不断地折腾自己、不断地升级迭代,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式。
“折腾”不是麻烦事儿,越是“折腾”越容易找到更简单易行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