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时候,有一天爸爸说单位要出去旅游,每位员工可以带一个孩子。那时候出去旅游可是新鲜事物,极富吸引力,自然我和弟弟都想去。妈妈说那几天谁表现好就带谁,于是我俩都拼命表现。抢着做家务、玩命 学习、还各显神通地拍爸妈马屁,甚至弟弟还偷偷陷害我,说我打碎了奶奶的碗。这让爸妈很为难,很难评定谁表现最好。妈妈说让爸爸问问单位,能不能两个孩子都带上。爸爸却坚决不同意,他说不能搞特殊。
弟弟突然说:“要不我们猜丁壳吧!三局两胜,赢了的人跟爸爸去旅游,输了的人不能去。”
我怀疑地看着弟弟,表示不可思议,因为我觉得不确定性太大了,一不小心就丧失了宝贵的机会。
妈妈却表示赞成,还厉声对弟弟说:"不许耍赖!”
于是我和弟弟面对面站好,都把右手放在背后,一起喊着:“石头、剪刀、布!”然后迅速把右手拿到面前。
第一局我出石头,弟弟出布,弟弟胜利。
第二局我还出石头,弟弟出剪刀,我胜利。
第三局,弟弟的小眼睛翻呀翻的,小脑瓜琢磨了半天,然后出了石头,我出的也是石头,打平,继续。
接着我和弟弟都出了剪刀,再次打平,下一次我继续出剪刀,他出布,结果是我赢。弟弟不能接受这个结果,躺在地上又哭又闹打起滚来。妈妈对爸爸说:“不能惯他坏毛病,认赌服输,怨不得别人,必须让他接受这个结果。”
那一次的解决办法是我和爸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旅游,妈妈带着弟弟去了一次游乐园。
今天读了《博弈论与生活》的第四章,才知道原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博弈论的方法来做出了最终的决定。这是一种自行运作策略,是在无法达成共识或将一切交给命运决定的时候,来猜个拳。相信大家也都用过类似的办法来决定过事情吧?比如用扔硬币的方法决定今天穿裙子还是裤子,用掷骰子的办法来决定下棋的时候谁先走等等。
猜拳游戏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双方在心理上都觉得自己有所选择,具有主导权。这也代表着,如果能算到对方出什么,就会稳赢不输。但实际上参与的双方或多方输赢或平手的概率几乎相同,这也是猜拳游戏具有相对公平性的主要特点。
在上述我和弟弟的猜拳中, 我和弟弟的输赢概率是相同的,虽然他的脑子在飞速地运转,他一定是在猜我下次该出什么,他自己出什么才能战胜我。但我的想法是,绝对不能让他摸到我的规律,出其不意才有可能赢他。
书中讲了一个三方对决的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
三人之间玩枪战,看谁能活到最后。游戏规则是枪法最差的第一个开枪,枪法第二的第二个开枪,枪法最好的第三个开枪。问题是枪法最差的应该首先瞄准谁?
我的第一反应是应该瞄准枪法最好的,因为打死他,他就没有机会来打别人了。可是万一打不死他呢?轮到他开枪的时候,他的中标机会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他冲谁开枪,都能打死对方。
如果枪法最差的冲枪法第二的开枪呢?把他打死了,就轮到枪法第一的开枪,那目标只有枪法最差的,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最佳的策略是枪法最差的对空明枪,谁也不打。轮到枪法第二的人,他一定会选择冲枪法第一的人开枪。如果枪法第一的人被枪法第二的人成功打死,枪法最差的人就赢得了开第二枪的机会,胜算的几率更大了。
这是一种让强者先去拼个你死我活,弱者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在工作、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马拉松赛,开始的时候,一定不要跑太快,不要一路领先,只是按照自己的频率不掉队即可。等到距离终点还剩下较少距离时,再开足马力,发起冲刺,然后一个个赶超前面的人。一直领先的人因为开始耗费了过多的体力,到最后冲刺时,已经体力不支,再加上被后面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赶超,心理上也会出现恐慌,就很容易败下阵来。
就像昨天的奥运比赛,杨倩一直不是第一,直到最后一轮才翻盘,这是她顽强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作战策略的体现,也是博弈论中成功的案例。
本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个猜拳不败的法则,但是我惭愧地说,并没有看懂。我的理解是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出拳规律,然后依照这个规律出拳,至于结果,就交给运气或者命运吧。
猜拳游戏这一章的最后还提出了一个统计的办法,经统计,游戏中大多数人出石头的概率比较高,出剪刀和布的概率相对较少。结论是我们要想赢,就要多出剪刀或布,少出石头。我没有试过,也没有刻意钻研过,对于我来说,还是把这复杂的问题交给运气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