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深以为然。
你是否也有过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但身体依然躺平如山;外表看似云淡风轻,其实内心已经焦躁不安的时刻?你是否也想变成一个行动上的巨人,而不单是空有着上进的心?
我将围绕“动机”、“清晰的路径”、“简单易行”、“多变的奖励”、“反脆弱”、“反省”,给出6条看完就能用的行动指南,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动机。
目标只能靠行动实现,而动机则像一台发动器,能持续不断地为行动供能。如果你的动机足够强大,即使困难重重,你也会采取行动,强烈的动机可以推动伟大的行动—— 即使阻力巨大。所以想要有强大的行动力,先解决动机问题。
任何动机,都源于“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和“还没有实现的目标”。需求就是欲望、就是渴望;就是“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就是多巴胺分泌的结果。
上面这一段话,只是给人一种“模糊”的概念和印象,这些话在客观意义上都正确,但是没有任何指导性的意义,大多数人读完后觉得对,然后思维和注意力便立马转移到下面一句话,去接收下一个概念。
仅是模糊地了解一些概念的描述,远远不够,这样不求甚解的结果,就是知道再多的概念也根本不会去用。
我们了解一个概念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这个概念去改变生活。我们知道一个概念,而没有在现实中进行应用的原因,就是概念到应用之间,还有意识没有到达的缺失环节。我们内心应该升起的疑问是:“知道了上述关于动机的概念,我到底该如何在现实中去创造自己的内在动机?”
我现在变换一种视角,试图让“动机”能被人为地进行创造和把控。人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想要成为的样子,即理想状态;一种是现实中的样子,即现实状态。人类行为的动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回避不快”,另一种是“追求快感”。
生活中,有些人处在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的重合之中,这个重合可以理解为“安于现状”,就是感觉现在的生活状态“挺好的”。比如一个“啃老族”,他现实状态是“终日无所事事、得靠父母供养”;同时,他理想状态恰巧也是“希望保持和继续享受这种状态”。这种感觉心满意足的人,是没有任何行动和改变的动机产生的。
所以产生动机的关键,就是让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产生落差。这个落差产生的方式有两种,一低一高,一种是现实状态的“塌方”,比如那个啃老族被“断奶”,于是回避不快的动机产生,想要回归到“供奶”时的现实状态;另外一种是理想状态的“丰满”,比如那个啃老族突然意识觉醒,立志要成为马云一样的有为之士,于是追求快感和梦想的动机产生,想要迎合更高的理想状态。
我们分别来看,
——现实“塌方”的情况。现实状态被迫低于理想状态,产生了落差。这种情况的产生,通常是因为遭受打击或经历磨难,比如考试失利、竞聘失败,突然被赤裸裸的现实摁在地方不断摩擦。
我们要知道,仅凭自己的觉知和决心,想让自己对自己真正的负责太难了,人都喜欢推卸责任,追求舒适,不愿改变。
我看到网上有个帖子,写出了自己沉迷网游的十大好处,包括缓解生活压力、带来快乐、精神支柱、升华想象和审美、缓解寂寞、文化普及、丰富人生体验。我通篇看完以后,真正体会到“人在尝试说服自己时,会做出多大的努力。”
同样,有些人努力找借口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对于吸烟、情绪化、不运动,熬夜等等问题达成内心的自洽,也只是为了保持现状而已。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林语堂
这些人不遭受打击,是不会改变的,不摔得头破血流,他们还是会对自身的问题自圆其说,不被痛苦刺激到,人是不会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的。千万不要白白浪费了被摔痛的教训,痛苦能推动进步,知耻能后进,直面痛苦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加坚强。——尼采
总靠摔跤来改变未免太过残忍,其实现实的落差不一定只能被动产生,也可以通过主动竞争和对比产生,从动机产生的角度看,只要一个人有一颗“攀比”的心,那这个人就会动力十足。
有些人一听到“攀比”,立马十分厌恶和鄙夷,其实攀比是一把双刃剑,只需要注意一点就可以好好地加以利用,就是不要让“竞争意识”妨碍自己的竞争力,也就是说,攀比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动,目的和关注点要聚焦在自身和要做出改变的具体事情上,而不是攀比的竞争对象上。
举个例子,小彪和小明同时在追小美,正常情况下,小彪应该专注在如何讨小美欢心,了解小美的喜好,关注小美的喜怒哀乐,贴合和满足小美的需求,一切都围绕着小美来,但是小彪却一直在关注小明,看小明今天给小美做了什么,调查明天小明又要去哪里,把注意力全放在了自己的竞争者身上。你如果能意识到小彪的问题,就能破除“攀比”的危害。
所以想让一个人改变,你可以使劲“刺激”他,使之意识到问题,是动机产生的第一步,这就是大棒的威力,但刺激的关键点是:你要言之有理。
——理想“丰满”的情况。理想状态高于现实状态,产生了高度差。我之前的文章,涉及理想和梦想的内容已经很多,有兴趣可以翻阅。一个人的行为揭示了他想得到一些东西的程度,行动也只是欲望和渴望的表达形式而已,梦想越大,人的动机、干劲和积极性就越高。
做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周星驰
期待和渴望,就是在把梦想实现的样子鲜活地呈现在大脑之中,你可能没有感受过那种极度期待梦想实现时体会到的兴奋感,但是你一定体验过异地很久的恋人要见面前的那几天,兴奋到失眠的感受,其实就是在翻来复去的预演见面后的情形。
经常想象目标实现时自己的样子,就是在制造行动的动机,就像给自己的行动“加油”,不停的开,不停的加油,目的地就会一点点的慢慢靠近。

清晰的路径。
生活中,成功者和失败者,其实都拥有着同样的目标和梦想。大部分人都会想考上名牌大学,实现财富自由,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但只有少数人通过行动实现了目标,这说明除了目标和动机以外,能促使有效行动发生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这个更重要的就是“清晰的路径”。仅仅拥有强烈的动机是不够的,有些人在强烈的动机驱使下,于是努力挣扎,但结果没有一丝改变,于是这些人彻底放弃了抵抗和行动。达成目标必须拥有清晰的路径,能获得奖励的行动才可能持续发生,我把脑中清晰的路径,看作是“寻宝图”。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超级演说家》第二季的冠军刘媛媛,北大法学硕士毕业生。据她自己说,在她考北大法硕前,她便已经确定自己99.99%会考上,所以即便遇到各种困难,即使蜗居在烂透的筒子楼里,她的行动力也超强,我们一起鉴赏下她设计的考研路径。
目标:北大法硕。
第6步:根据历年录取分数线分析,她需要考到370分才能保证被北大法学院录取;
第5步:明确考试内容,法硕考试的科目为英语、政治和两门专业课;
第4步:分析她370分的成绩构成,英语能力一般,她能保证考到及格60分(满分100);政治稍强,她能保证考到70分(满分100);两门专业课因此要达到240分(满分300);
第3步:再进一步,英语和政治两科没问题,重点是两门专业课,满分是300分,要考到240分的话,就要得到80%的分数,也就是要会试卷上80%的题目。
经她调查了解得知,历年专业课考卷中的题目所考察到的知识点,99.99%都在教材里。也就是说,她只要把五百多页的教材搞定80%,就可以稳稳地考上北大,而据她对自己的了解,她的强项就是记忆。
第2步:再接着分析法硕考试的题型,分为纯记忆型、辨析型和分析题。对于记忆和辨析题,只要确保“记住”和“记准”,就可以答对;对于分析类题目,要能分析出考题的案例所对应的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给出相应的判断和具体解决方案,需要大量的刷题。
分析到这,她的路径已经很清晰,难度也跟着具象化了,她现在清楚地知道“宝藏”在哪,中途要翻几座山、走几条河,剩下的就是大步向前走。有些人在做一件事之前会产生本能的恐惧和害怕心理,就是因为掌控感的丧失,根本原因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清晰路径”,误以为任务的难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第1步:依照策略行动。背书,每天记忆几页新内容、复述旧内容,前后500页的教材共计背了三遍;分析题,对着案例题目所应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在题干中对应“提示词”,能让她足够敏感地找到要考察的知识点;测试,把不会的和错的题目标注出来,重点记忆相关知识点。
就是按照上面的办法,复述、做题,一遍一遍地筛选哪里是没记住的,哪里是搞错了的。直到考前,她做题的准确率基本上已经达到100%,也就是说,成功势在必得。
一但路径清晰,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升。将路径清晰化,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调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的综合,其实前面的6个步骤都是反着写的,因为路径的形成就是从结果开始倒推得到的。
“路径清晰”提前确保了你的成功。相反,路径模糊的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努力过,挣扎过,改变过,耗费的精力和体力更多,但是因为根本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在乱走一通,坚持到所有耐心耗尽,希望彻底破灭,努力的尝试便彻底宣告失败。
最可悲的是,他们可能还会忍不住地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其实只是策略和路径模糊的问题。这些人确实应该苦大仇深,因为他们确实真的很拼,悲壮地做着努力,但是现实根本不会去配合他们演戏。
希望他们不会因为“瞎忙”而感动到自己,因为他们做的事情确实很多,但做对的事情却很少,一个人没有找到自己的“寻宝图”前,所有努力都是在碰运气。
有些人的成功是注定的,因为每一步都已经被他们设计好了。你现在可能会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对你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一定会成功”,如果不是执念,他就是能把自己的“寻宝图”展示给你,那清晰而准确的逻辑,就是会让所有人都信服。
所以,未成功前的成功者,身边也会紧紧地围绕着一群追随者。
路径清晰的人更加不会彷徨、不会犹豫和拖延。设想你身边的亲人,像爸妈和兄弟姐妹,已经趟出了一条发财之路,在赚到钱后,告诉你应该怎样怎样,这条路如果不违法不违规、逻辑缜密且有亲人的成功在前,你会不会去做?你铁定会去做,而且会马不停蹄地去做,因为路径清晰,因为人性。
还有一些人的问题,是总是把重心放在结果上,而不是关注解决方案或明晰路径上。首先,只盯着目标看,并不会让你实现目标,球场上紧盯记分牌,并不会让你赢得比赛。其次,仅对结果用力,而不明确路径和策略,只是治标不治本,就像办公桌很乱,一次大扫除并不能保证桌子的持久整洁,正确的解决方案是改变乱丢乱放的习惯,才能达到目的。
清晰的路径,永远是保证成功和持续行动力的保险锁。
如果感觉文章真诚且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喜欢的话,也帮忙推荐给您的亲朋好友 ^——^。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努力用文字改变他人和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