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个女性朋友李小姐,很喜欢看励志文章,她的朋友圈和微博,充斥着“努力”“加油”等正能量满满的状态,偶尔还会秀一些励志、成功学的书的照片。网络世界里的李小姐是个积极乐观、容易被感动的少女。
但在现实世界中,李小姐的工作和情感却频繁受挫。平心而论,在魔都这样的城市生活,对李小姐这样一个平凡、普通的外地女生来说确实很辛苦。偶尔我心中的小天使复苏,看到李小姐发的状态,便想拯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便给她推荐一些文学、心理学或者与工作相关的工具书。然而李小姐一般只是给我“哈哈哈”或者“哎呀没关系啦”等回复,我自觉没趣,便不再多说。
作为一个靠写字吃饭的人,我混迹于各大媒体平台、社交网站和内容分享社区。我看过太多的鸡汤文和鸡汤文下读者的评论了,那些对着鸡汤文抒发自己情感的读者,那些仿佛在鸡汤文中找到了人生法则的读者,好像一个又一个李小姐。
提到鸡汤有人可能觉得只是励志故事,但我认为鸡汤文学发展至今,其涵盖范围已经不仅仅是“禅师和青年的故事”、“第一名学生给倒数第一名学生打工”这种极容易反驳的个案,还包括很多“讲大道理”文章,如:“世界那么大,你应该去看看”“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提升专业度,你才能身价倍增”“喜欢钱并没有什么错”,以及“抒情类”文章,如:“愿你始终不忘初心”“我知道你终将闪耀”“愿我们彼此终得圆满”……
也许你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圈子,有时候你很坚定,但坚定之后还是会迷茫。你像李小姐一样喜欢喝汤,但总觉得一时畅快过后,生活过得还是不够好。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每次看过一篇文章觉得受益匪浅,到头来却毫无帮助?是汤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
在我看来,两方面都有问题,先来说说你的问题,汤的问题放在后面说。
首先,你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表面看来,鸡汤文的道理虽然都很正确,但仍然脱不开“废话”之嫌。鸡汤告诉你要努力,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拥有独立人格,要学会独处……这都是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事情的普遍规律就是这样的,你自己稍微想想也能明白。
为什么你仍然觉得被鸡汤“启发”了?因为你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人生有太多道理,关于生活的、工作的、爱情的、友情的,都在前面等着你,等着你经历过后去发现,等着你跌倒过后去总结,等着你失败过后去感悟,你不自己去判断去反思,难道都要靠别人告诉你吗?不要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别人的剧本。
从另一个方面说,鸡汤文一般只讲大道理,没有方法论。鸡汤文只告诉你汤的美味,却没有为你提供喝汤的勺子。具体如何做,怎样开始,怎样判断,怎样一步一步行动,都只能根据自身状况,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得来,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喝再多汤也没用。
其次,你太懒。
什么是懒?懒就是你收藏了很久却从未看过的各种小知识;懒就是你为了免运费打包买了却从未拆封的书;懒就是你花了一星期制定却只执行了两天的计划表;懒就是你趁着电商购物节买回来却被遗忘在角落里的跑鞋和运动衣,也许看这篇文章的你刚逛完618年中大促,又在扫1号店7周年的店庆。
懒是你看到一句话里面有一个字不认识却没有动手查字典;懒是你看到一件事不了解却没有向身边的人请教;懒是大好机会摆在眼前却怕麻烦踌躇不前;懒是长期处在自己的舒适区域不愿离开。
鸡汤告诉你,姑娘,你不努力,怎么能行?你看完了觉得好有道理,然而明天还是“同样的一天”而不是“新的一天”。
上面提到的“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本质上也是因为懒。你存在着侥幸心理,不想费心费力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去揣摩规律的变化,而是把鸡汤中的道理当做至理名言。殊不知只有自己真正尝试过,体验过,才能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最关键的是,你看不清利弊。
你为什么懒得行动?因为没有动力。看不清行动背后的利弊,或者你认为得到的利益不值得你去行动。有人说我知道锻炼身体对自己健康有好处,但就是不想动,那如果锻炼1小时就能有一万块钱的收入,你做还是不做?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假设,不过许多事情的隐性利益你是看不到,或者短期内看不到的,但看不到不代表没有。
以我自己为例。我以前觉得自己能力不错,经过努力也顺利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读书对我而言似乎没什么用。直到大学的时候我去参加一个沙龙,现场来了一位大牛。那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灵修,期间谈到了弗洛伊德,马斯洛、张德芬,以及若干杂七杂八的知识点。
大牛的话并不多,但给我的感觉是,在场所有人的知识储备加起来,都不如他一个人。其他人不懂的东西,他懂;其他人懂得的知识,他研究得更深、更系统。后来大牛私下里跟我说,他从中学开始,基本每年都会看100~150本各领域经典书籍。那是我第一次强烈意识到读书对人的提升是如此巨大。那次沙龙到现在已经过去四五年了,参加沙龙的人可能都已忘了,我却一直对那天晚上的感受保留着清晰的印象。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让虚荣心获得极大满足,就是读书带给我的利益。
而当我读经典书和专业工具书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逐渐能够系统地思考问题,对许多表象下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知。现在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持续阅读经典对我的生活和工作的都有很大帮助,这是最开始我看不到的隐性利益。
接下来再来说说汤的问题吧,有些话可能过于直白,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首先是汤的营养问题。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一个个充满个性、有自己风格的红人出现。有些人专门写情感故事,有些人专门写职场心得,有些人专门写励志鸡汤。不少自媒体都在输出自己的价值观,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读者、吸引粉丝。现在有太多浮躁、迷茫的年轻人,谁发声多,给迷途羔羊们指点迷津多,谁就受到更多追捧。
当然我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错,读者收获了思想、故事、经验,作者收获了人气和利益。我也不否认许多人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是出自真心、发自肺腑。但只要与利益挂钩,就总会有人为了利益去发表一些没什么营养的鸡汤文。这些人不过是用大家都懂的道理,去“启发“那些懵懂无知的少男少女,借此积累粉丝,先赚人气后赚钱而已。
这样的汤势必没什么营养,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帮助。
其次,给你喝的汤只是你想喝的。
每一个成功的作者都是一个营销专家。他们准确地把握了读者的心理和市场行情。有些人会去写猎奇小说,有些人去写网文,有些人写情感故事。
而你总是希望有人对你说:
“别怕,都会过去。”
“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
“我知道你终将闪耀。”
“愿岁月漫长,真心不变。”
多好的词句,是不是光是看着都觉得心里暖暖的?点进去看看正文,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故事,有没有让你觉得生活还是很美好,还是值得期待的?
然而当你决心慢慢来的时候,比你快的同事得到了提拔。当你相信不移真心的时候,男朋友跟你分了手。当你认为都会过去的时候,事情反而更加严重。你认为自己没错,却总是事与愿违……
对于鸡汤作者来说,他只知道你一定会喜欢这个味道,哪会管喝了有没有用?
其实,之所以会有这些汤,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市场上有这样的需求。总有人希望能通过喝汤得到些什么,然而实际上一无所获。
如果你问我,怎么才能独立思考,克服惰性,真正提升自己?我只能告诉你,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除了尝试新事物、读经典书籍、结交有趣的朋友、拼命工作、精打细算、用心将事情做到最好等等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并没有能够一针见效的措施。
毕竟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需要你亲自来走。这个过程就像费尽心思在游戏中打怪升级捡装备,不断累积的经验让你的装备越来越豪华。而最终,你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缝隙和角落习得的经验和技能,终将拼凑出属于你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如果你现在完全没头绪,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向何方,那至少先把自己转发过的书单里的书全部读完吧。
最后多说一句,如果你觉得本篇也是鸡汤,我希望这是你看的最后一篇鸡汤。
网友评论
每次懶時,會記得跟自己說:「假如現在做未來能回收一萬塊,做不?」
尼马这也被你发现了~~~
勒么激动不就是因为解读你的回复时,觉得你不尊重别人了么?
我的诠释很可能是有问题的,可是你的谈吐,难道什么问题都没有???
他有问题,你就真的没问题?
赶紧给你回复可以,打分…要问你是否需要~😁~
心态失衡的你,真的需要么?
并不是强加想法与你,
这个我想你需要有个心理准备,
如果承受不来,那你要考虑,是否先不要登台,
而且你每次回复的勒么长,我想不让人注意到你,好像很难~
也许你一开始就知道,可是…是习惯,然而我的出现…提醒了你,也许你根本不需要我的提醒,我的提醒是不勒么客观的,但不管怎么说,我让你多了一个视角像事情,这难道不是意义么?
你换个角度想,尽管我们现在彼此心里或多或少对对方都有些反感,但从对方驳过来的言谈中,了解到自己笔下出来的内容,有哪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难道不是意义,
只是换了个角度思考~
你没兴趣也没必要,但你的内心如果想要澄清自己想要驳倒对方的立论,就需要深入探讨,
再次我想说,你真的不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勒个人,
你比较像事后诸葛亮~
有多少深度广度的思索在里面的?
后来引起一系列报导,口诛笔伐这位不让座的“墨镜姐”,之后有一系列故事,
可是电影的前十分钟,却是女主刚刚被诊断为淋巴癌晚期,没让座的当下是因为脑海里的思绪还在回想病情,却由于冷漠的对待老人与周围人被误解,
之后……
你知道什么,来,说说看~
“果断”的就认为无用无用,你知道些什么能真的带动人的??
你自己问问你自己,,,
以浅薄的知识高谈阔论,是大多数都会的,难道你不知道么?
是不是为了寻更好的鸡汤的人,就是你说的勒种再怎么饮鸡汤也无用之人呢?
自以为是的说着大道理的你!!!!
你忽视表达的向度,试图带领人,我想问你,你都不用反思自己写的又没有问题么?
你可以说是读者的误判,但是语意的精准传达,写作者就完全不需要承担责任么?
这个实质就是,你没有在意你的沟通方式,
当然你完全可以说,
要靠你自己,有心改进的人,会自己思索其利弊,
可是难道。。。你都没有想过,你的文出来的效果,到底是往哪个方向走么?
1.“假设”二字,在最开始的回复中是有的:“假设你不适合做这个,或者内心深处不喜欢做这件事……”,第二次回复你的时候,我只是提醒你我是在假设。
2.这就是我的表达方式,我并没有想要得到全部人的认可。
3.我赞成理性的探讨,也希望你能够尽量看清我的每一个字。
4.最后再告诉你个秘密,我的名字只是昵称。
我不反问怎么知道你具体谈及的是什么呢?
你又没有发现你自己的文,
你自己试着对你真正想要引导的朋友们说说看,
你看他们会接受多少?
我不否认他们自身的问题,可你的沟通方式,真的没有问题???
你忽视了一件事情啊,我的朋友,你凭什么认为你是有资格告诉对方怎么改进的勒个人呢?
有人给指路当然是好事情,但如果他指的路是错误的路呢?
我用你的逻辑来回应你的回复~
我只能跟勒些读鸡汤文然后不愿意读实用性文的朋友说,
有更好的东东,一起看看吧,
有人说我喜欢把问题复杂化,那好...我现在说,
就是这么简单...
Over~
所以理解一件事情时先需要知道这个人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弄明白他的受众(读者)是谁。
本想最后多说一句,怕你觉得是大道理,想想还是算了。
这是其中一位读者的评论,一并回复,
也许不好在一开始就说,这游戏很难,你会死无数次死到你觉得太难难倒你都不愿意去碰,只好先说,暂时忽略结果,努力用心的玩,享受过程,来这么引,
过程中学习吸收锻炼出来的,意志力,深度思索,怎么破关,耐性,都会一步步被带出来,可我不好说,
肯定有N+1次的“撞墙”撞的很疼很疼的经历,
我能做的是...给更多鼓舞更多支持与信心,
说...你怎么可以这么不相信自己,我认识的你,没你自己说的勒么差劲,你是想说我眼光很差么?去你的...
又或者...偶尔放松下吧,拯救地球的重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好么?
再或者...怎么,今天又享受了一把“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的一级福利?
诶,你怎么不说你这个月业绩看的我们只流口水呢?
也就你勒么想...哈皮点嘛~
等等等等~
他使用的沟通方式,真的没有更好一点的么?
可是考虑到这篇文主以面向提及的勒种朋友,
我采取了相反的立场,即为鸡汤文说话的立场,沿着勒个接收者的视角,开展自己的表达并付诸于文字,
我会这样写,对着文里所提及的勒种朋友说,
不是你们读鸡汤文不好,是有更好的鸡汤文,要不要试一试?
把真正打动人心的好内容以婉转的方式推荐给他们,一步步的带给他们真正的动力,这是在解决他们的心理困境,
当他们不再怀疑自己的潜力时,不再急于求成时,不再悲观颓废时,等他们遇到现实困境时,再告诉他们实际的解决策略,就好像玩游戏这一关过不了了,那就给他个提示,给他点攻略,让他能更好的往前走,
假设一开始他就不想玩这个游戏,你告诉他怎么解决这个游戏里会遇到的麻烦,你觉得他会愿意听么?
如果以文里提及的鸡汤文来说,我是反鸡汤的,但我写前边的回复时,是假设了我对面不仅坐着作者你,还坐着了勒个读完了鸡汤文就不愿意读实用性书籍的勒个朋友,我在构思,要怎么同时打动你们两个人,这是我下笔时的立场~
其实“与自己对话”“为自己加油”都是自己与自己的相处模式,或者像我文中说的,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节奏。用什么样的方式独处,用什么样的方式释放压力,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心态,这都是只有自己通过尝试、反思、总结,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得出的。”
我如果告诉你,这一段就是被我认为只有大道理的内容,你会怎么想呢?
我如果告诉你,我曾经做过的工作里,信用卡客服,我十分不喜欢,但做进去之后,慢慢不再排斥甚至觉得勒是个很好的工作,一开始我的内心深处不喜欢做这件事,却慢慢的发现了它的好,一开始我的成绩一直走在悬崖边,被好多人认为不适合当客服,可后来慢慢坚持下来做了快一年并慢慢适应习惯渐渐上手,又如何说呢?
“然后谈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靠的是直视问题、理性思考,究竟看问题有多深,思考问题有多深,与你自己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是分不开的。你觉得工作不理想,觉得动力丧失,可能是公司氛围不适合你,亦可能是你不适合做这个。探索为什么动力丧失才是关键。
假设你不适合做这个,或者内心深处不喜欢做这件事,却靠着宽慰重燃继续做下去的希望,可能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你也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如何确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接着上一条回复说,我把解决问题拆分为心理困境与现实困境,
也许你真的给出了解决现实困境的方法,但容易让人听不进去,为什么,因为你忽视了对方的心理层面,既使用怎样的方式与对方沟通,
孩子做错了,父亲严厉的指责告诉其正确方式与温和的引导都是一种沟通方式,并不能说严厉就没有作用,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形深入用更适合当下的方式来应对解决,
你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呢?
如果换个角度来说,你觉得你的文,如果受众真的是勒种只愿意读鸡汤文而不愿意拿起实用性书籍的朋友,他们会吸收你的建议么?
我选择替鸡汤文说话,是因为选取了文里提到的,似乎只愿意读鸡汤文而不愿意读更多实用性书籍的朋友,选择她们的视角来看待,我需要思索,怎样去表达,才好达到他们的心理,让他们愿意在读完鸡汤文之后,拿起实用性书籍来深入后续,
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呢?
如果在一开始就打击他们说,你怎么不肯学点更有用的东西?
那在隐性里告诉他们眼光不好,能力不强而即使他们知道,他们也不会听取你的建议,哪怕是良性的...
先说这一段,
“然而鸡汤并不具备这样的文学价值,因为鸡汤的重点在于讲“道理”,为了讲理,有可能把完全无关的事物与道理强加联系,甚至伪造事实,用人们乐于看到的剧情吸引人的眼球(如劈腿没有好下场、努力了就会有成果等)。”
其实按照文里的设定,文里所提及的鸡汤文,我是很反感的,换句话说,我在反鸡汤,
可是为什么之前的回复好像替鸡汤文说话一样的立场,是选取的视角,
简书上有一位写暖心文写的非常好的作者,”暖先森“,因为有段时间反鸡汤的文风行了简书,连消带打似乎隐隐抨击了暖先森的写作风格,所以暖先森写了篇文为鸡汤文发声,
他也提及,不能把任何带给人心灵美好体验的文都归类是鸡汤文,
在这样的前提下, 为什么我仍然选取了为鸡汤文发声呢?
因为生活是多面体,是无数个点、线、面、体的相互结合,“鸡汤”只描述了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
因为生活是多晶体,是无数种晶体的上、下、左、右的排列组合,“鸡汤”只模拟了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晶体;
举个浅显的例子,人如果每天只喝鸡汤,不食果蔬、不食米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会更健康还是会更虚弱?小心“鸡汤中毒”!
首先谈谈“宽慰”吧。
你所说的“宽慰”,其实与文学、影视、戏剧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动类似。这些作品从来不会直接把所谓的“道理”讲出口,而是通过内容本身告诉我们生活、人性、事物的普遍规律。作品本身是细腻的、真挚的、源自生活的。我们欣赏了这样的作品之后,会觉得宽慰、感动,体会到作品传达的信息。
然而鸡汤并不具备这样的文学价值,因为鸡汤的重点在于讲“道理”,为了讲理,有可能把完全无关的事物与道理强加联系,甚至伪造事实,用人们乐于看到的剧情吸引人的眼球(如劈腿没有好下场、努力了就会有成果等)。
然后谈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靠的是直视问题、理性思考,究竟看问题有多深,思考问题有多深,与你自己的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是分不开的。你觉得工作不理想,觉得动力丧失,可能是公司氛围不适合你,亦可能是你不适合做这个。探索为什么动力丧失才是关键。
假设你不适合做这个,或者内心深处不喜欢做这件事,却靠着宽慰重燃继续做下去的希望,可能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你也可以看看我的另一篇《如何确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
最后聊聊你所谓振奋自己的方式。
其实“与自己对话”“为自己加油”都是自己与自己的相处模式,或者像我文中说的,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节奏。用什么样的方式独处,用什么样的方式释放压力,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心态,这都是只有自己通过尝试、反思、总结,经历一个过程才能得出的。
不知道以后…什么时间会出现…更新颖的“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