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作品,她并未深入日本本土调查,而是以文化遥距研究法(日本发布的宣传电影、日裔美国人和战俘的访谈记录、日本人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研究,重新构建出日本文化以及对日本战后重建的期许。

书中多将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做对比,封建与民主的冲突体现于各个方面,鲜明的剖析了独特的日本人。
无论是世界大战还是我国八年的抗日战争,日本这个民族都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与残忍,只是因为“武士道精神”吗?
日本人的思想很奇特。
(1)
他们认为自己是历史和社会的负债者
负恩增加了日本人巨大的责任感,所以在战争中表现为极端的牺牲精神和毫无必要的易怒态度。
对母亲所欠的人情债:不仅是母亲的抚育照顾,还有有母亲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孩子要回报恩情,要爱母亲;而在美国,爱是不受义务约束而自由寄予的感情,无论是母亲对孩子还是孩子对母亲,是不受约束和绑架的。
对天皇所欠的恩情债:日本人认为自己出生于这个国家,得到的大大小小的关怀都是天皇的恩惠,要誓死效忠于天皇――所以天皇虽无实权,但却有人故意利用人民对天皇的感情,发动对他国的自杀式攻击,以回报皇恩。
对老师和主人负有的特殊的恩:老师和主人都在成长道路上扶持过他,他蒙受了这种恩情,就必须在将来援助受困的他们,在他们遇难时照顾其亲属,他们将其认为是自己的义务。
他们极强的负债意识深受人感动,但物极必反:旁观者不敢轻易帮助别人,不是冷血无情,而是怕让别人负恩,反而造成他人的困扰;同时,被负恩者不可做出伤害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心理上),不然就是辜负了负恩的人,会招人反感。
我们认为爱、善良、慷慨仁慈,越是无条件越可贵,但在日本就必须附有条件,从接受这类行为就成了负恩者,就承担了报恩的义务。
(2)
他们一辈子的大事就是报恩,不报心里难受(看着就心累)
“受恩”于人不是美德,报恩才是,美德始于积极的报恩。
恩:被动承受的义务――皇恩、亲恩、主恩、师恩,一生中与各种人接触所受之恩
A:义务(永远还不完,且没有时间限制)――忠(对天皇、法律、国家的义务) 孝(对父辈、祖先、子孙的义务) 任务(对工作的义务);
B:情谊(别人给予多少就要回报多少,有时间限制)――对社会、主君、近亲、他人的义务;对非近亲的义务(出于同一祖先);对名誉的情谊:受到侮辱或遭遇失败,有报复、报仇的义务,不承认专业上的失败或无知的义务。
沉重的孝道义务:孝子要报答父母之恩,妻子由妇女挑选而不可质疑,婚后要继续报恩,母亲可以赶走儿媳而不能阻止(和我国封建时期想象,但我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
对天皇的忠:对天皇的忠是第一位的,即使与对父母的孝、对主人忠相矛盾,也要毫不犹豫的选择天皇:1945年8月14日天皇颁昭投降,即使他们正不惜捐躯、充满战斗力,也全然投降了,他们并不认为是投降,这只是对天皇的“忠诚”。
(3)
洗刷污名(复仇)
一个正派的人对侮辱的感受同对恩情的感受一样强烈,都是要认真回报的。
只要他是遵守“情理”洗刷污名,他就是没有侵犯之过,只是算清旧账;只要侮辱、诽谤及失败没有得到报复,他们就认为:世界未平衡――一个正派人必须努力使世界恢复平衡,这是人性的美德,而不是人性的罪恶。(对复仇的诡辩)
一个人越是为了“名誉”而牺牲他的财产、家庭和他的生命,他就越是被认为道德高尚,这是对名分的情理。为此:
1.他们需要沉着节制:妇女分娩时不大声喊叫,男人勇于面对痛苦和危险,武士绝不向饥饿屈服……
2.他们的生活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符:衣着、财产、用品等一切细节均按照世袭地位有详细的规定;同时,变得富有是受到质疑的,而维持得体的身份则不会。
3.他们要履行多种义务:债务在新年之前必须偿还,破产的欠债者要以自杀来洗刷自己的污名;老师要佯装知道自己不懂的知识;外交官在情理上也不能承认他的外交政策失败……
日本人面对失败、诽谤和排斥时的弱点使他们更易折磨自己而不是别人,现代日本人对自己采取的最极端的攻击行为就是自杀,他们认为――合理的自杀可以为他洗除污名,并赢得好评。
“不懂情理的人”是会收到同伴蔑视和排斥的可悲者
就是这样的日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端的坚韧和残酷,不是因为崇尚武力,是他们所遵从的“忠”“恩”“情理”汇聚的结果。
但这个结果是畸形的,极端的,作战的日本人被不怀好意的君臣利用了最真挚的情感。
(4)
重磅:一切还得从教育说起
日本父母需要孩子,不仅是情感上的需要,也是因为他们如果未能传继血脉,则是人生的失败;父亲需要儿子传续家族的血脉,维护家族的荣誉和财产;女人需要孩子,是因为只有当了母亲她才有地位。(导致了严重的男尊女卑,我国封建时期也是如此)
婴儿时期:常四肢伸开被母亲或年纪大些的孩子绑在背上,造成了婴儿的被动力,使他们练成了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睡着的本领;三四个月的婴儿就要接受便溺(上厕所)的训练,以各种方式,这种强迫性的训练为孩子成年以后接受日本文化中更微妙的强制力作好了准备。(有点夸张了)
两三岁:父母从给孩子断奶开始便用讥笑的办法敦促孩子长大,“你又不是个女孩子”“看那个弟弟,他就不哭”“看看你表弟,他和你一样发却不要吃奶了,你还吃”……(可能东方都这样教育孩子吧)
这种经历,使日本人成年后非常明显的害怕受到嘲笑和排斥。
学习基本的身体技能:日本人尤其强调手把手地教孩子动作,孩子则必须被动地接受。端坐――父亲摆正孩子的腿,不能乱动和改变姿势;睡姿――女孩必须双腿并拢,端庄而睡,男孩相对自由(自制精神);写字、鞠躬、用箸及在背上缚一个枕头来模拟背婴儿,都是手把手教学。
开始崇尚复仇:中学,高年级的学生经常欺负低年级学生,被欺负者一般对此及其憎恨,他们不会以游戏的心态还对待这类事情,由于不能当场报复,便怀恨在心――由此开始滋生出复仇心态;军队,日本军规规定“任何向军官求助的行为都是丢脸的”,将老兵对新兵的欺辱看成是“强化”军队的方法。
受日本式教养且自尊心极强的青年人在欺辱下开始变得残忍,他们不能忍受屈辱,把这种折磨解释为排斥,使他们自身变成了虐待狂,只有在找虐待他的人算账之后蔡感到痛快。在战争中,他们就将这种愤恨发泄在敌人身上,不惜生命。
这样看来,看似日本封建时期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我国有很大相似之处,但根基确是全然不同的。我国孔孟儒道五千年的文化,仁义礼智是做人之根本,推崇性本善,道法自然;日本人自出生就被赋予各种“债务”,对他们的强制和专断只是为了更好的报恩和还债,更好的为天皇和国家服务,失去了自我。
结束
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着实难以苟同,虽然文中不排除作者的主观情感,但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坚韧与残忍;这是一种矛盾,忠义、情理、报恩与复仇、残忍、虐待;这是一种矛盾,菊的柔美与刀的锋芒,造就了这个“不一样”的民族。

日本固然极端,但某些方面也不失为好的品德,若不被人胡乱利用,还是值得人学习的,毕竟现代社会能坚守“情”“义”的人,很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