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好的,你是糟糕的”
“人心叵测”,其实,还有很多词语在形容着人
我们用我们已知的经验半径在努力用心的描绘着别人。
贴标签,定义,其实也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答案。
一切都是我们再创造的…
以前我问老师问题的时候,特别希望他能给我一个答案,以便于我来确认自己是对的还是错的,
现在我问老师问题,我特别希望老师讲出自己是怎么看待的,以便于自己能够站在老师的角度拓宽自己的盲区
他会说:艳茹只有你谈到这个话题,我才会说,否则你还没有这个认知的时候,我说了也是白说,你反而会徒增烦恼,猜想老师的意思,或者完全不相信。增加你的思想内耗。
未来,我问老师问题:老师会说一切在于自己,问自己就好。
十万个为什么,总是希望有一个原因,能够让自己说服,或许我的骨子里住着一份确定感。
我看见一个人,透过他的外表,一言一行,我感受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我并不想再加一个问题给自己,能不能表里不一,能不能有讨好,能不能有逃避,能不能有防卫?
我知道深刻了解的时候,一定有。
揣测是个辛苦活,因为要编故事和幻想
可我却建议自己能够投入的了解的自己,完全的开放的尊重自己的感觉和需求
看见自己的情绪感受,倾听那个藏在意识里的潜意识,艰辛却意义深远
接纳自己,看见的看不见的,我知道我现在开心不开心,做合一的自己
成为一个人,becoming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和全心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再深一点,再深一点
自己也曾是一个评判家和揣测家,世俗和庸俗的表达着,侃侃而谈着,感觉自己是最对的那个人
长大了,要知道我们无权评价任何一个生命
无权说不好,同样也无权说好,说好也许在某种程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是同样也是带着评判之心。
我们自己才懂得自己的生命经验,自己才是有权利评价自己的人。
别人说得好,自己不相信,没意义
别人说得不好,自己不是这样的,没有意义
别人的话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
我们成为一个人,就是成为经验自己生命的主人。
长大了,最重要的成长是心变得宽阔,不是格局,不是包容,而是更能静下心来倾听自己。
原来那个愿意表达的人,如今也继续愿意表达,只是不再表达那个外在,而是内心。
有时候的不理解,真因为维度还不够。
其实人情世故,千万别往俗了走,就变得狡猾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或者许多的面目,随着当下的环境以及自己的经历,随着外界的变化,对于你的我,对于他的我,对于开心的你,对与悲伤的他,都会有不同的面目呈现
我们尽力的也就只能看到几个面,却看不到整体。
终于那一刻,我放下了,
原来接纳是接纳所有,那里是没有分别心的。更没有评判
原来无条件,是不管你呈现哪一面相,我都可以正面的给予温暖和爱。
原来修行,是找到了自己的终极目标,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怎么走
如同王阳明临终最后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回想曾经,我是最不愿意回忆的人,或许是记忆力短,很容易忘记一些事一些人
可是,大线条的经历还是会记得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心境,不断的反射出一些体悟摆在自己面前,不禁慨叹:总觉得离目标很近,可是依旧不是目标
证明路还很远。
记得2012年开始自我探索,如今走了一点路,总是再懂与不懂中徘徊。后来才发现懂得时候自然就懂了,悟到的时候自然就悟到了。
选择从来不是个难题,难的是你选择时候能够做到坦然和无所顾忌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那么一些时刻:选择了一个,担心的东西多了,害怕的东西多了,考虑的东西多了
尤其是自己内心里的纠缠,我就是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了,可是又觉得担心外界各种流言蜚语,担心自己的人设会崩塌?
然后自己开始怀疑起来…
其实这些才是最难的
还是那个最简单直接的答案:一生所求,求的是啥,为名,为利,做一个贪财好色,做一个安之若命,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不需要有任何顾虑也挺好
为了一生的修行,我不为名利所诱惑,也挺好
主要要懂自己想得是什么,要的是什么,记得不是外界施加的,我们要懂得审视自己人生与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自己要认认真真的感受自己,尊重自己。不管怎么样,希望活得是真正的自己。纯粹干净…为自己的生命使命努力绽放…
{一个爱苏格拉底,荣格,柏拉图,罗杰斯,欧文亚隆
一个爱老子,孔子,庄子,周易,王阳明
一个爱哲学,没有答案,持续探索的single gir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