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春节,我去拜访十七年未曾谋面的恩师,他是我少女时期的偶像。时隔多年后再次聚首,我惊讶于他的状态,其实老师大不了我几岁,中年的他显得过份年轻。
老师教书的同时经营着一家电脑城,我们在他的店里拂面对坐。他穿着耐克牌的运动套装和运动鞋,身上散发出来的气息清新可闻,而我也化了妆,力求呈现最好。
我徐徐而谈,忘了时间,老师始终保持端坐和专注,目光柔和鼓励,我知道他以一种极为尊重的姿态在倾听,我也毫不避讳地迎视。
在我畅所欲言的三个小时里,老师笑而不语,但我仍意犹未尽,直到父亲打电话催促我回家吃晚饭时,彼此才惊觉夜幕降临。老师突然开口悠悠问道:“你现在过得好吗?”
二、他叫李彬。我们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彼此相熟,做了两年的同事。分开以后我才知道他在幕后多次帮助过我,免我受人欺负,因为那会我扎在男人堆里做事。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坐在一起发呆,无需言语。
有一次因为他说错了话,我实在不想搭理他,连续几天他像只苍蝇在我耳边重复着同一句话:“我们谈一谈。”当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自从离家工作之后,第一次遇到这么有涵养又善良的男同事。
那会我们都还单身,他像朋友一样告诫:“你这个人太认真,不适合做情人。”他瞅了我的反应后又做安抚状:“做老婆好呀,难道你想做情人呀?”我问他:“我可以喜欢你吗?”他摇摇头:“想都别想。”
多年后,也许隐约受他的影响,我和婆婆有了比较顺畅的相处模式,有问题出现时我的开场白一定是:“妈,我们谈一谈!”。
三、男人忽然注视着她,她和他近在咫尺,呼吸相闻。大约过了十几秒,男人背过身,不可思议地爆发出一阵低吼,他扭头疑惑地质问:“你是不是女人啊?一个男人这样赤裸裸地盯着你,你都不会脸红的吗?”
作家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在生活中很难获得一种坦诚和真实的沟通,因为这需要同等的对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在她的心里已经形成了清晰的社交定位。
但他不同,她对他由始至终亦有一种母性的不加思索的泛滥的温柔,成年人应有的克制、边界、分寸,在这段关系里显得有些庞杂多余。
她觉得他纯粹,他觉得她靠谱,所以他们才可以在彼此面前尽情地舒展自己,无需遮掩无需怯步无需思想无需做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