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朦胧中,从车水马龙处拐进一座幼儿园,沿着小径穿过四周林立的游乐设施,依稀可听见孩子们的嬉笑打闹声。漆金木雕传承人周望安的工作室便在这里的二楼,推门的刹那,闪入眼前的世界让我至今难忘。
匚其乐无穷的“陋室”
见到我们来,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喜出望外,到了屋内忙招呼我们坐下。把木雕和幼儿园联系起来,还是有点不可思议。原来昔日周望安痴迷于漆金木雕,退休后又没地方可做,姑妈见状,便在自己的幼儿园里给他腾了一间房,他也才有了安心创作的地方。
《论语》有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工作室也算得上简陋,陈旧的木板床边,放着脸盆毛巾等洗漱用品,加上简单的工作台,打孔用的机器,一些必需的原料和作品,几乎没有其他的东西。
谁曾想到,那些金光闪闪价值万金的作品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这个风雨夜里,这个做了一辈子漆金木雕的老人,也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岁月之门,把往事一一道来。
匚卖天卖地卖不了的手艺
黄岩漆金木雕始于南朝,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他之所以结缘木雕,是源于上世纪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20出头的年纪,他也和许多人一样,从城里分到乡下学手艺,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卖天卖地卖不了手艺”,有一门手艺也就意味着不会饿死了,能够养家糊口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
听过太多严师的故事,周望安却告诉我们,下乡时他算是有点知识的,农村的老师傅对他很好,并不算严厉,说到这些时,他的脸上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而初当学徒时,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那时不比如今,没有手机电话这样的通讯工具,母亲总是担心他。
那时候的漆金木雕常用于家具上,每逢乡下婚嫁时节,他们便会上门给主人家做橱柜这样的陪嫁品,日子久了,雕花技艺也愈精湛。而原本没有绘画基础的他,为了一幅好的设计样稿,回家后也天天练习。后来进了木雕厂,废寝忘食也是常事,别人下班了,又回来了,他还在练习。木雕厂不景气之后,他又一个人做到现在。
匚三分雕刻、七分漆艺
漆金木雕的工艺流程并不复杂,包括选材-画样-打孔-敲坯-修光-擦光-漆头度-朱红和贴金。
完成一幅作品,短则几周,多则数月。漆金木雕作为装饰性雕刻,主要是依靠金箔和朱红进行装饰,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讲究的,亦有“三分雕刻、七分漆艺”之说。
漆艺真的如此重要吗?他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比如刷人脸,要是把握不好油漆厚了,脸上的鼻子就没了,雕刻是可以补救的,但油漆一旦漆坏了,几个月的心血就白费了。
漆金木雕的难得之处,正是从一开始的画稿构思,在雕刻过程中动用所有的经验和想象,不断的取舍,判断哪些可以雕刻,应该如何雕刻,如何让画中之物自生灵韵,且在同一水平面上完成层次的飞升,营造出逼真的立体感,昂贵的金箔也让原本精湛的木雕更为出彩。
匚一句“喜欢”,他用了一辈子来诠释
一幅做好的漆金木雕,价位也是成千上万的,这门值万金的手艺,难道传承也让人忧心?周望安并不乐观,他说以前收过一些学徒,但后来都走了,昔日的同行,大多也转行了,毕竟这个东西赚不了钱。如今他的作品,也多被博物馆收藏,自己卖出去的很少,市场空间极为狭小。
“我做一辈子,就是要修心,要‘喜欢’两个字,不喜欢的话很难坚持住的。”他用一句轻轻的“喜欢”,囊括了自己所有的情意。从一开始的结缘,到后来的喜欢,为之尽善尽美而痴迷,直到如今的坚守,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献给了漆金木雕。
如今对于漆金木雕,说着喜欢的人仍旧很多,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像周望安一样用一辈子追随自己的“喜欢”呢?又有谁,能够再为漆金木雕重新开辟一片市场?
拍摄结束已是晚上八点有余,外面的瓢泼大雨也已经小了,周望安锁好工作室的门,他说家人还在等着他吃饭,就不跟我们一起去了。我们送他到离家最近的街口,他的背影渐渐隐没于灯火阑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