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们该学什么语言?

作者: 深加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6-11-27 07:05 被阅读10019次
题图来自网络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原始人狩猎归来,正坐在苹果树下歇息,突然一只苹果掉了下来,砸在了他的头上……

他揉了揉后脑勺,然后就捡起苹果开始吃。吃着吃着,他无意间抬头向上看了一眼,发现树上还挂着许多苹果……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

这个问题困扰了他许久,每有闲时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个问题。有一次,他甚至爬到树上去,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验证了一遍,并发现它们都会掉下去。只有他戴的羽毛帽子,会在空中盘旋好一会,才缓缓落到地上。一定有什么,地面下一定有什么东西,吸引着万事万物……等等!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明天我再去试试看!

可惜上天没有再给他机会,在第二天的狩猎中,他不幸被老虎重伤,很快就因伤口感染而不治身亡。族长指挥着大家,把他埋在了他经常去的那颗苹果树下。他的儿子正坐在树下哭泣时,一颗苹果掉了下来,砸在了他的头上……

文字的意义

许多年过去了,“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这个问题可能被提出了无数次,但都没人能找出答案。古代人的寿命太短了(直到公元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才超过30岁),根本不足以把这个问题想清楚。而在文字发明之前,那些已经进行了一半的思考进度无法保存下来,所有人都只能从零开始……

这好比让你玩一个大型游戏,但每天只能玩5分钟,而且不允许存盘。那这个游戏是永远也通不了关的,对吗?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我们可以用文字将思考的结果保存下来,并通过学习前人留下的文字,延续他们留下的思考,这使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成为可能。

公元1666年,又有一个年轻人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他再一次思考了“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的问题。幸运的是,他已经学过了伽利略留下的物理学,有兴趣也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最终他成功地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们都知道,他叫牛顿。

文字还从时间和空间上,解除了对信息的传播的限制。在此之前,一个人只能向同一时间和他身处同一地点的人进行信息传播。想要大面积广播信息,只能靠口口相传。不仅部分原始信息会在传播的过程中丢失,传播者还会有意或无意地加入一些主观创造的部分……恩,神话、传说就是这么来的。

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而我觉得应该是“我写,故我在”,因为若他不写,也没有人为他而写,那今天没有人会记得他的存在。文字为我们的存在,提供了证明。

作者的无奈

写作和演讲一样,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其目的是向读者传递作者的思想。然而与演讲不同的是,作者在写作时无法和读者进行实时互动,得不到实时的反馈。写作的整个过程,就像对着一块魔术玻璃进行表演,不知道谁在看,有没有人在看,不知道自己演得怎么样,哪里需要做调整,却不得不继续演下去……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

我们写作时往往是在记录主观上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上的存在。面对同一个客观存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不一样,将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然而作者在进行写作时,对读者认知结构的情况一无所知,只能靠假设和猜测。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必然存在,导致作者难以把握信息冗余和消除歧义的尺度,更无从判断读者在阅读完某段文字之后的理解情况。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妩媚风流。 ——《红楼梦》第三回

虽说作者文笔已臻入化境,可你读完上面的文字之后,心中可对林黛玉的相貌有个清晰的概念?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林黛玉,个不相同。不管电视剧导演找到怎样绝色的女子来演这一角色,都没办法符合所有观众的审美要求。

事实上,大多数作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整、清晰、结构化地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文字,他们写下的其实并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对思想的感知。感知就好像对思想拍摄的一张照片,只能从一个角度上有限地还原某个瞬间。这样的感知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所以思想是一种立体多维的事物。

思想是多维的,但文字却是线性的,所以记录的信息必然是有损的。显而易见,在将多维度的结构化信息“降维”成线性的文字的过程中,信息量必然有可观的损耗。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尽管一张照片记录的信息已然是有损的,我们也很难把照片里的内容完整准确地用文字描述出来。

思想是不断进化发展的事物,文字自写出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过时了。当思想发生变化和升级后,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出去的文字却难以得到更新。博客上的文章还可能编辑,但也很难同步到已经读过的人那里。所以我们并不能通过阅读文字(哪怕仅仅是几天前写下的文字)来判断作者当下的看法和观点。

用写作来传递思想注定是延后、低效且有损的。然而在未来的脑接口技术成熟并普及之前,写作仍然是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无奈的选择。

读者的困境

很多时候,写好的文字就放在那里,但是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没机会读到。即便文字摆在我们面前,可是在解读作者思想的道路上,还摆有一重重难关:

  • 很多人没有足够的动力、精力、能力和毅力来进行完整的阅读;
  • 很多人缺少正确理解文字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 很多人由于结构化思考能力偏弱,字都能读懂但意思就是串不起来;
  • 很多人由于对作者使用的一些概念持有不同的定义,完全理解成另外一回事;
  • ……

思想先由作者的语言系统“编码”——写作,再由读者的语言系统“解码”——阅读。由于这两个过程都是有损的,且双方的认知结构必然存在差异,所以作者的思想在最终传递到读者那里时,早已残缺不全、面目全非。试想想看,通过一张破损的照片还原实物有多难?

事实上,大多数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整、清晰、结构化地还原文字背后的思想,他们只能选择性地,将自己对作者的部分思想的理解,以某种方式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至于这样的选择,这样的理解,这样的方式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只有天知道。

要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已经很难做到,对其思想进行真实性鉴别和可行性检验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用对作者的信任感来决定其思想的可信度。毕竟前者仅仅需要作出感觉上的判断,而后者却需要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和调查取证。也正因如此,电视广告里的明星代言和专家背书才得以奏效。

由于眼睛的生理构造限制,我们只能将目光聚焦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所以在任一时刻,我们的眼睛都只能看到一小段文字,可能只有一句话,甚至半句话。也就是说,想要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我们不得不将之前读过的文字以某种方式记住。如果作者不精通简明写作之道,需要记住的内容会很多,那阅读将是无比痛苦的过程。

想要有效地阅读,就必须逐字逐句的进行,理解的速度决定了阅读的速度。所谓的“扫读”、“跳读”都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正如那些快进看电影的人一样,他们并不想理解整部电影,只是想欣赏自己喜欢的高潮部分而已。

读了没理解,等于没有读;理解了没思考,等于没有读;思考了没行动,等于没有读。能通过这个巨大的漏斗模型,最终被读者实际践行的思想,可以说是沧海一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一点点被拉开的。

阅读成本如此高昂,要求如此苛刻,但其效果却无法得到保证,这是大多数人最终放弃阅读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知识将会被模块化,并标注好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模块化的知识可以被无损地下载到我们的大脑中,并得到完整的理解。但在此之前,阅读仍然是我们大多数情况下,获取知识的最佳选择。

自然语言的原罪

前文已经说过,我们使用的自然语言是线性的,只能有损地记录结构化的信息。然而,纯线性结构的信息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通过给文字配图来尝试复原信息的结构,然而图片的表现力虽然强于文字,却依然有限。除此之外,图片无法用自然语言描述,必须借助信息技术才能进行传播。

为了弥补输入输出时必然发生的信息损失,自然语言天生具备了一定的冗容余错能力,因此其信息表达的效率和准确性较低。用信息学的术语说来的话,就是存储密度不够高。你可以尝试删去本段中任何一个字,甚至某把句话的文字顺打序乱,却不影会响你解读出正确的意思。我们在阅读一个句子的时侯,语言系会统不自觉地将其重新编排成"自己认为合理"的结构。只有当尝试失败时,我们会才发现句子中的错误。然而,我们的语言系统认为合理的结构,是就正确的吗?

事实上,如果我不提醒你的话,你可能都不会发现上面的每个句子中都有些文字的顺序是错乱的。

由于自然语言的输入输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存在,而这种不对称在双方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很难被发现并得到解决,所以无法避免歧义、误读和误解。所以我们在和别人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确认对方是否正确理解了自己的意思,以及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对方的意思。为了避免被误读,大部分的法律条文都写得极其冗长,不适合普通人阅读,结果诞生了专门解读法律的职业——律师。

我们使用自然语言进行输入输出的能力受眼睛、耳朵、手等身体器官的机能限制,而这些器官却是几百万年前就已进化出来的。现在各种存储介质的读写速度动辄每秒几百兆字节,而我们阅读和写作的速度几乎只有每秒几个字节,还经常出错,简直不堪入目。

未来的语言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计算机程序也是一种文字,它由人用结构化的编程语言书写,但又可以被机器理解和执行。通过结构化编程语言,我们可以几乎无损地记录数据、设计流程和描述逻辑。当现有的语言不能满足需求时,我们还可以创造新的语言。

与自然语言不同的是,编程语言通过制定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依赖声明机制,消除了输入输出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根本上避免了歧义、误读和误解的可能性。程序必须严格按照语法来编写,如果不合语法,程序根本就无法通过编译或被解释执行。而机器总会严格遵循相同的语法来解释程序,并以精确的顺序执行其中的每一行。程序每一部分的意义始终都是确定的,不会出现混淆。

当然,程序员可以通过使用错误或有歧义的函数和变量命名来误导自己和其他人,但对机器无效。编程作为一门艺术,程序可以写得优雅也可以写得肮脏。不过代码质量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畴,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与人不同的是,只要准备好了程序的运行环境,机器就能够完全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作者通过编程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在编写程序时,作者必须描述清楚程序对各种基础类库(必要时还可以细化到具体某一版本)的依赖关系。设计严谨的程序会在运行时对各种依赖条件进行检查,并在必须的依赖条件不满足时给出提示。设计完备的程序能够在不同的平台(Windows、Linux、iOS、Android……)上兼容运行,并对各平台作出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

机器进行输入输出和运算的速度和可靠性都远高于人类器官,且其性能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快速提升。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设计出可用的接口,就可以借助机器来突破生理上的局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脑接口技术将会彻底打破人类输入输出的瓶颈,人类大脑的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未来我们需要学习的,也许只有一门在全球范围内人机通用的结构化编程语言而已。

后话

自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才不过数十年,我们的生活就已经被彻底颠覆。互联网、地图导航、聊天软件……这些服务和产品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短短十几年前,我们完全无法理解和想象这些东西的存在。

在这一切的背后,是由无数位程序员编写的程序,以及更多默默无闻执行程序的机器。通过编码技术,我们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乃至一切信息都转换成数据保存下来,并传播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自然语言已经沿用了数千年,而编程语言还很年轻。事实上,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编程语言才不过数十年历史,而新的编程语言正如雨后春笋一般被设计出来。

就像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计算器取代纸笔做数字计算一样,未来我们很快也会习惯用“下载到大脑”取代阅读,用“打包发布思想”取代写作……当全世界的知识都唾手可得,可以瞬间将需要的全部内容下载到大脑中时,我们还需要担心教育和学习问题吗?

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为道日损_原创笔记:读了没理解,等于没有读;理解了没思考,等于没有读;思考了没行动,等于没有读。是不是有点极端,并且与‘我思故我在’有冲突,论语都读过吧……读书一定要执行吗?
    为道日损_原创笔记:@张砷镓 好吧,有点道理
    深加思考:@JsonFs 执行的不是书,是自己读书后思考的结果。光想不做,有何用?
  • 1dent1ty: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我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捕捉到了李笑来老师的影子。
    1dent1ty:@张砷镓 文风有点像,不动脑子看不懂:smile:
    深加思考:@1dent1ty 这么高的评价,我可担当不起……
  • ZZZ_Hero:看这篇文章时,是一口气看完的,因为里面的观点真的太吸引人了,我相信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一定也是激情亢奋的。看到在阐述阅读在计算机编程语言和自然语言,人和机器之间的区别时,分析很透彻,我自己也是从事编程工作,但是狭隘的思想并没有想到这么深,作者深邃的思考,让我也重新认识了自己所做的工作,感觉自己是介于正常人和机器人之间的一个品类,像正常人一样带着必要的信息损失,接受文字带来的知识,却也做着将自己的的思想全部无保留的发布到机器中的工作。不过不管是身份,我依然还相信,人之所以区别于别的物种,是因为我们有一直不断改变的思想,有自己的语言,所以不管以后出现如何强大的传播技术,也一定会有信息的损失,因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是我们的思想,在变化中不断变化的也是我们的思想
    深加思考:@小拉布的大姐姐 谢谢你的赞许
  • 朱书强:这个情况和黑客帝国里描绘的一样,要开直升机但是不会,瞬间下载知识到大脑里,然后就开起来了……但实际上还是不靠谱的,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主观上存在的,是在一次次的不断练习下神经元链接而成的一道道后沟回,它是客观上存在的。我在想有一种倒是更有可能,未来发明了一个可以和人脑对接的移动硬盘。把想要的知识下载到移动硬盘里,然后大脑读取,运算,通过刻意练习形成一道道沟回内化成我们的技能。但是还是语言阅读,写作,锻炼的。只是载体变了,不用打开电脑,手机等等,而是闭上眼睛就可以随时随地读取信息,运算的速度取决于每个人大脑的运算能力。把记忆这一块给外包了。想想也是有点小兴奋的。
  • 龙畅天下:简直是编程通史!
  • TomnJerry:作者汉语研究透彻了么?还是所有语言都懂?我从来不认为自己都没有跳出去,没有站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去道听途说,谈论自己都不清楚的东西
    TomnJerry:@TomnJerry 你遇到的问题正是很多人遇到过的
    深加思考:@TomnJerry 我不认为一个人需要完全征服一个领域,才有资格在这个领域发声。我作为语言的使用者,阐述了我在写作和阅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案做了一番畅想。你觉得我哪里说的不对,请指出来,我好改正。
  • TomnJerry:动物存在多少年?人类存在多少年?到现在都还没有统一语言,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不可能统一语言。虽然编程语言发展很迅速,已经有了C++、Java、C#等一系列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可编程语言的发展速度也没有达到人类语言发展速度的指数级别,谈何在可见的未来统一语言??
    TomnJerry:@TomnJerry 这样就好了嘛~这样你的文章就表述清楚了
    深加思考:@TomnJerry 我从来没说过语言会被统一,只是猜想未来会出现人机交互的专用语言。我们可以进一步畅想,有了这种语言之后,再借助当时必定更加成熟的各种语言翻译系统,可以从念头直接产生指定语言的输出,应该可以满足大多数日常交流的需求了。
  • 一直迷路的猫:好文!
    个人观点:很多知识也许以后可以直接下载获得。这样的便捷会对大脑的要求我们的解读能力要求更高。当知识已经不再有个体局限的时候,每个人的见地变得更加重要。这回到楼主说的认知结构,我理解的是,所谓的认知结构是多元多维度的,简单点说是在砖块都齐全的情况下,设计大楼的能力。粗浅的理解。:relaxed:
  • 2285d929a09a:你真是让我涨知识,不过,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通篇废话,:sweat:
    深加思考:@丶白纸上涂鸦 废话也能让你涨知识,不容易啊。求指点
  • 2c76e803d217:不明觉厉
  • 方央:初中学的《最后一课》中都德有句话: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每个民族的语言所散发的魅力是永远无法丢弃的。你这观点就跟之前我看过的一个设想一样:人类的究级进化形态就是一个球体。那简直太可怕了,抛弃一切感情,为了进化而进化,还能算人吗?
  • 5c4e3a80e074:作者的思路很清晰,逻辑严谨,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分析性的文章,读起来就感觉做阅读理解一样,有点难懂,但是又非常享受👍
  • 南风起2046:那一天,我们能看到吗?
  • 盛夏的阳光:把知识装到脑袋里了,不代表理解了
  • 茧破:术语看不懂,但对写作挺有用的,好文
  • 果果冻冻冻:您关于文字的解读给我的感觉太新鲜了,之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嘞,谢谢您的分享!🍑🍑🍑🍉🍈🍋🍊🤗
  • 量子哥:写得好!编程语言不断更新,模块化不可避免。
  • 量子哥:写得太好了,机器比人工有更高的效率 ,编程语言控制机器,人工智能不断升级肯定不可避免。人工智能最新编程语言,发展将非常快。我们怎么跟上?
  • 直持小崔:哥哥 iOS的 oc 还有未来吗
  • 7f04609dc07c:能弱弱的说一句,我们现在的C语言课考试都觉得过不了,作为语言。。。:joy::joy:
  • 徐苟三:我有收获,谢谢你。
  • 3758ff183691:李彦宏说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同声传译
  • 匿蟒: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结构完整、论述精彩,写得很好。
    虽然多数的细节我都赞同,但是结果我不认可。

    『作者的无奈』中,似乎刻意忽略了文学与艺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能简单解读成无奈,而是作者文学功力的体现。
    要把一段代码写死,很容易;但是要写得可复用、可移植,却需要更多地思考与凝炼。编程语言也在为了表现力而朝这方面发展,不是吗?

    『读者的困境』与『自然语言的原罪』中,也同样刻意强调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而忽略了人类交流的意义不在于复制信息。
    互联网连接了计算机,我们当然希望其中的数据传递准确无误;而人类的交流网,有时候就是要求新、求变、求碰撞。扼杀了这一点,人类和机器没有什么分别。而由于作者在后面提到的容错,使得准确传递信息也是可能的,只是低效。

    『未来的语言』,和我的构想差别不大。但我已经意识到,这样的构想是不现实的。即使世界大同了,我们还是需要翻译的。不会有哪个文化灿烂的民族,愿意抛弃自己的语言。这种『未来的语言』只适合学术界。
    此外,『道可道,非常道』,这类问题在任何一种语言上都是不可避免的。

    大多数人,甚至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语言,更何况是思维。作者期待的更高波特率的交流、更高速率的信息传递,很可能并不会被技术的发展所实现。因为,人类这种生物,须要至少一种能表达情感的语言,才能完整地思考。数据结构只能存储结构化的数据,而不能存储非结构化的数据。没有了自然语言,大多数人难以思考、无法表达。
    不翻译成语言、文字、图表、符号,人类真的能理解自己的脑电波吗?

    我同意的细节很多,而只在这里写出了不同意的。不知作者觉得,是我在读文章时复制出错了,需要再做一下md5校验,还是畸变一下也挺好?
    深加思考:@匿蟒 科学当然不会杀死文学,也没有必要杀死文学。科学的目的是探求真相,文学的目的是抒发感知。

同样,编程语言不会取代自然语言,也没有必要取代自然语言。编程语言是设计用来和机器沟通的,自然语言是设计用来和人沟通的。

语言是思考的手段,若语言中不存在某一概念,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思考。现在的编程语言在适用范围上当然远不及自然语言,但我相信这个差距会逐渐缩小,而且编程语言的进化速度会更快。

脑电波仅仅是从一个维度上对大脑进行的采样数据,并不能代表我们的思维信号。它可能只是思维信号的一种投射,也可能什么都不是。

未来将充满无限的可能,我们应抱着乐观的态度,迎接那些剧变的必然到来。
    匿蟒:对编程语言与人类认知方式的发展,你持乐观态度,我持悲观态度。

    关于自然语言的表达局限,我是认可的。精妙的比喻、双关、意蕴,在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就是失真、低效。不过,科学并无法杀死文学,而且也从来没有这样尝试过。
    如果不是取代,那么我们谈论的应该就是第X代编程语言(这是一种非正式表达方式)。
    从机器语言,到直译的汇编语言,再到现在用的所谓高级语言,编程语言已经发生了至少三代的演进,抽象程度越来越高。再往后演进,会不会有更好的编程语言出现,我持悲观态度。
    不仅仅是因为当代的新老语言就纠结于lamda表达式这种细枝末节,进展缓慢,还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果只是质疑编程语言的表现力极限,可能需要花很多的笔墨,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简单多了。让人类创造并学习一种第X代编程语言,远比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要难得多。后者的快速发展,将使前者变为不可能。

    抽象的东西,只有具象化以后,才能交流与发展。我也曾想过,自己在编程的时候是不是真的Think in Java。也有很多人认为,思维比语言更快,语言只是一种翻译。而在近期,我认为思维就是语言,语言即思维。
    两个人以上的共同思考,有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的需求,自不必说;一个人思考时,其实就是自言自语,否则在一段时间后,根本不知道在想什么。
    自然语言就是思维本身。编程语言能否在某些特定领域替代这一点,我仍然存疑。

    其实,现在已经在下载知识了,买本书就是下载,Download也是下载。问题是如何建立脑内索引,或者创造更高效的脑外搜索。前者在生物脑上已濒临极限,后者在现在做得不错,也还可以更好。

    我的悲观,在于近期的一个念头:人类无法理解自己的脑电波。
    深加思考:@匿蟒 遇到同行了:)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在文章的最后,我并没有得出未来自然语言会消亡,被结构化编程语言取代的“结论”,只是表达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人机通用语言的期待而已。

    『作者的无奈』这段并没有轻视文学和艺术的用意。引用红楼梦的例子也许不太恰当,让你产生了误解。我只是想用来印证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而已。

    我赞同人类交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复制信息。在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流的过程中,不同认知结构的碰撞往往会擦出新的火花,诞生新的可能性。但那是认知结构的差异诱发的,而并非自然语言的低效性和低可靠性诱发的。

    “下载知识”不过是对未来的畅想罢了,无需过分较真。但我觉得知识和观点在未来将会有严格明确的划分,否则若是自动下载观点并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这技术岂不成为政府洗脑的工具了?

    我们其实无法想象未来是什么样,但如果可以不掏出任何设备,不做出任何操作,仅凭意念就能完成在搜索引擎上进行检索操作的话,“无所不知”便离我们不远了。
  • 570caa28ba73:写的很深刻,值得自己研读
  • 59909d3017a4:机器也是人来编程,


    机器也是由人编程,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类,只是解放了部分人力。
  • 森森其木:谢谢,“沧海一栗”中“栗”用错了
    深加思考:@森森其木 多谢指正
  • 一蓑烟雨啊:受教了,谢
  • 67907cd9e569:不管怎么样,世界上还是需要人类。机器人只是替代品而已,它也是人造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恢复原来的那个时代的一种平静,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 夜1926:C 是跑不掉的,java也能玩很多年。不过语言都是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语言不也是不断发现的的吗?
  • 温柔而不柔弱的女子:哇,我记得我小学背课文时一直想着要是能下载到脑子里就好了😂,未来真的可以呀!
  • 云之华:现在的结构化编程语言只能描述图灵机,对非图灵机它们无能为力,从这点来说,它们无法包含自然语言;而反之,自然语言可以描述结构化编程语言,我们正是通过自然语言来学习编程语言的。所以,编程语言的描述能力是自然语言描述能力的一个真子集。
    深加思考:@云之华 专业:)无论是自然语言还是结构化编程语言都是人类创造的语言,现在的结构化编程语言相比自然语言来说,还处在幼儿阶段。但即便如此,它也已经展示出了许多自然语言不能够比拟的特性,我们有理由期待结构化编程语言日益成熟的未来。
  • liuliji:写的很好:+1:
  • c2a4a6b2108f:人类的计算能力跟计算机是不能比的,你通过看程序看懂做了什么也就是过程,但你不一定知道结果。如果你是通过其他程序知道了结果,等程序有了自主意识,他可以用假结果欺骗你,那机器人就统治世界了,啊哈哈。
  • 江中芦苇:推理论证的很严密,脑机接口技术未来很大可能改变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效率
  • 失落的艺术: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的过程吗。
  • 失落的艺术:从自然语言中论述了任信息在传输过程,还原过程中会衰减的道理,思想很奇特,论述很巧妙。
  • 小兄弟:好闻 感谢分享
  • 书旅社:未必~
  • 勇敢and忘记:编程语言只是程序员才懂得,并不是所有人都懂,百分之九十八的人还是通过文字传达信息的。不管未来怎么发展,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永远不会被取代,也没有什么能取代。
  • Julia0070:厉害了我的的哥 这么长的文字 我只记得一点 那就是读了要理解那段
    Julia0070:@张砷镓 不要这样 我是认真的
    深加思考:@Julia0070 记得一点,就没白读:smile:若是读完了跟没读一个样,还我青春……
  • 6c2d4780843d:@代马依风 Nope,我敢打赌,新语言就是英语2.0,基础还是英语。
    f17d97d80613:@Beet 你在瞎说什么大实话,我不相信这个事实🎃
  • c889452278db:没想到我不是一个人。。。
    我的目标就是找出世界事物的规则并程序化
    现阶段的目标就是自然语言处理,
    设计一套系统补助人类思考
    有系统的分析拆解讯息并从新建构
    补足人表达时遗失的讯息等,,,
    191cbdb7a711:@我不哭QAQ 你物理方面有接触到量子层面没有?如果接触过了你会发现这个看似美好的宏观规律从底层讲是不可实现的。
  • 丝丝逃之夭夭:我也想拭目以待:smile:
  • 无处容身:道可道,非常道。有些东西真的不是语言可以说清的……
  • 学不会贝壳:看了文章跟评论,我就想明天再来看看有什么不同……
  • 秦君慕知:很有共鸣的文章
  • c5fbb16c82e1:人工智能是未来大趋势
  • 我什么都不知道呀:作者在最后提出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在脑接口普及之前,会先被资产阶级垄断,因为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在其初期负担得起。参考依据来自刘慈欣《赡养人类》一文。
  • 裸食:教育与学习是一个过程,所以任何时候都需要担心。无需担心的是上学读书。
  • 梦云帆:功底深
  • 191cbdb7a711:作者的观点很新颖,这个考虑问题的角度确实很有趣!不过人脑独有的想象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所以对文字的理解不是说像机器一样准确就是好事,多义本就是文字的一大魅力。如果对所有的信息的理解都如电脑般精准,那么我们的未来就被确定下来了。个人认为,在更高层次上,模糊是比精确更接近本质的。
    191cbdb7a711:@张砷镓 根据您的“也”字我姑且理解为人类写诗作画已被机器人超越,而想象力总有一天会被超越。
    那么,首先,艺术作为表达情感的方式,难分高下,比如《欢乐颂》和《命运》表达的情感不同而已,却无超越之说。同理,机器也是如此。姑且不谈机器是否有必要拥有感情,即使拥有感情,也是机器表达它的,我们人类表达我们的,互不妨碍,没有超越一说。
    其次,想象力立足于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接触的每条信息,其实世界本质就是信息,所谓“万物皆比特”。那么我由一条信息触发反映到另一条信息,而另一个人由相同的信息映射到不同的信息,只是节点不同。比如我看见云彩想象出一条狗,你想象出一只猫,谈何高下?超越更无从说起。
    我只是说文字这种信息记录方式,由于人无穷的相异性,衍生了千万种不同理解,这本身有利信息的延续的,因为机器以确定的程式固定的理解字段,首先你无法确定这种理解是否真的如前人所想。其次,也扼杀了其他所有激发新的创造思维的可能。
    失落的艺术: @快乐的牛虻 我赞成你的观点,机器没有想象力,一切的一切只有人的大脑想出来后,机器才能去实现。但你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所有能力都是有限的,包括想象力,而机器则是把所有人的思想融合后筛选出最符合的一条信息,换句话说就是三个臭皮匠和一个诸葛亮的道理。
    深加思考:@快乐的牛虻 人工智能现在已经能画画和写诗了,有没有想过在人类的想象力也被AI超越后怎么办?
  • Layer_:看了标题我就觉得是想写计算机语言
    沙子LOVE:@Layer_ 我也是,第一反应就是oc语言
  • 东方王成龙:没看完先收藏
  • f17d97d80613:如果这样就不用学英语了😌
  • 1467cca2bcde:很好的文字
  • 0023dfb68f0b:这作者不错啊
  • xiaojiang4js:中间的论述比较专业,也挺精彩。
    作者题目中说知识可以被下载或打包到“大脑”,我们还需要担心教育和学习问题吗?
    文章中先前在论述自然语言的特点和不足,这种不足怎么弥补,计算机语言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自然语音的一些权限、提供了更好的特性。就是说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了。
    深加思考:@xiaojiang4js 只是畅想而已,哈哈哈
  • 许伯健:如果在未来可以把知识输入大脑,那世界上思考的人变多了还是会变少了?
    许伯健: @张砷镓 我不觉得,我觉得会变少,然而只会变少一点,会把一小部分那些假思考的人淘汰掉,比如现在(可能比喻不准确),互联网那么发达,获取知识的途径那么多,可是又有多少人把它当做学习的手段呢,更多的只是被动的接受罢了,却不懂得思考,这只会让能勤于思考的人更加会思考,而对于那些懒惰的人只不过多了一个懒惰的理由。不过如果有这种技术,对社会和世界来说还是进步的。🙂
    深加思考:@许伯健 我觉得会变多,因为具备思考所需基础知识的人多了,可供思考的时间也更多了。
  • 柯瑞娜:牛顿那段故事讲得真好
  • f17d97d80613:有这种语言吗?如果有,怎么让人脑媲美电脑?
    深加思考:问题不是有没有办法,而是有没有必要。起重机的发明就是为了突破人类体力的极限,现在除了参加举重比赛的运动员外,谁会跟自己的体力过不去呢?电脑也是为了突破人类算力的极限,和计算器比速度有何意义?。
    f17d97d80613:@张砷镓 没办法,至少暂时没有
    深加思考:@代马依风 怎么让人的手臂媲美起重机?
  • 3b8e59008e0d:辛苦了
  • LLS不想挂机了:代码不拘于形😂
  • 8af32de57aff:C C++ JAVA Python ruby
  • 0d5a3e0ff185:“显而易见,在将多维度的结构化信息“降维”成线性的文字的过程中,信息量必然有可观的损耗。”说得真好!😊
  • 黄三甲:刘慈欣写的《乡村教师》,说外星人能够瞬间传输大量信息,而他们来到地球,发现人类只能通过每分钟几kb的速度来传输信息,却发展出了一个C级文明。
  • b82b9da1ef47:文字的魅力就在于其内涵性,很多思想本来就不可以准确描述,“花”就只能用“花”这个字来描述,那怕加再多的修饰词也无法描述一朵真正的花,我也无法想像一朵花要被完整的描述出来是什么样。阅读的快乐就在于找到和作者共通的那个关键词,那是理解的快乐。所有的都明明白白,即是干巴巴的,没有加工感觉像是被入侵。
    不过作者前面的论述非常棒!
    深加思考:@苏酩 人先要对事物有所体验,才能形成概念。人为概念赋名,便产生了语言。由于人的体验能力始终有限,所以概念无法囊括实体,语言无法抵达存在。由于每个人所经历的体验不同,导致某些概念定义不同,某些概念因没有体验过而无法理解。文字只能唤起曾有过的体验,以及通过类比来创造没有体验过的概念。没有见过花的人无法认知“花”这个概念,这是图片、视频等信息技术能做到而文字无法做到的。
  • 老干妈果汁:作者让我们期待程序这种有潜力股的语言在未来的发展,或者说作者默认为这是未来主流的语言形式,那究竟我们的未来会不会有新的语种出现呢?还是说未来我们对于知识的获取以及外界的认知都得通过程序这个东西,将“人”变得像机器人一样,谁也不知道。只是觉得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那将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个人观点,勿吐槽。
  • Klart:大脑是个系统编译器,你的编译器好坏决定了你编译写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水平
    失落的艺术: @Klart 有点意思
  • 番茄不是西红柿:看了半天,觉得想法挺好但是不可能发生,内涵没有标题好,标题党吧。
  • 8d8ab93790c7:人类将进入高度统一的新世代
  • b44770502554:文不对题,如果这篇文章出现在考场上,那么即使思想再有深度,也是不及格
    深加思考:@Andy_wang_ke 能否帮我拟个合适的标题呢?
  • 老干妈果汁:很有深意,但是我很难想象那个时候的“人”还能不能用人这个字来形容,或者说定义。
    老干妈果汁:@老干妈果汁 个人觉得,创造是知识的积淀加上灵光的闪现,不知道到时候能否实现创造的效果。不过,至于意义失去不失去实在是不敢妄自揣测,😂
    深加思考:@老干妈果汁 我觉得那时的人类将聚焦在创造和探索上,现在绝大多数的职业将失去意义。
  • 66b6d3e5fc98:中文!!!!!!
  • 7adb6e96a3db:给我感觉,,恨不得连人脑一起变成电脑算了。。。
  • 56bfaa71ecdb:标题党?
  • 大愛渡蒼生:楼主分析的挺深入,做出的假设也许也有一定逻辑,但我还是希望这种效率化思维不要泛滥到生活各处,下载到大脑里什么的个人认为不靠谱,大脑神经元短期内接受太多刺激改变太多会导致大脑负荷过大,各种后果不敢想象,神经错乱什么的都不奇怪。语言的局限性确实如你所说,存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上效率的相对较低,但大可不必如此否定阅读和写作对学习和传递信息记录思想的重要性。你所说的如此昂贵的成本源于没有掌握合适的高效方法和足量练习。如果阅读都成了所谓的高成本活动,那花了几年甚至几十年试错才能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许就在那几本书里,先人已经替你完成了试错,你只需要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能少走那么多弯路,究竟哪个成本更昂亏呢,我也不知道,嘿嘿
    深加思考:@Einblue 我没有否定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在当下它们依然是我们进行信息输入输出的最佳手段。
    7gesxiaoshile: @Einblue 对啊,在现有的比较里选择最好的那个去做就好了
    江雨jiangyu: @Einblue 言之有趣
  • 工大的小屁孩:那到底未来我们该学什么语言?
  • 朱光宇:不费一颗子弹,却将灵魂都洞穿。文字的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失落的艺术: @朱光宇 厉害了,word哥
    江雨jiangyu: @朱光宇 情书 作课代表

本文标题:未来我们该学什么语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og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