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气温降的很快,我突然觉得很冷了。
G 最近学科三,遇到一个变态教练,大晚上突然打个电话过来招呼去学车,晚上偏偏又刚巧遇上了习题课,我想着,她肯定没空回来吃饭吧,那便给带个面包好了,先垫垫肚子。L 回家了,留下我与S 一起去吃了个晚饭。回教室的路上,S突然问我“你和G相处的过程中谁付出的更多?”我沉默了。过了一会她又问我“如果我和L发生这种状况你会想到我们没有吃饭,然后替我们带面包么?”我还是沉默着,但这次,显然,她并不是想听我的回答,她紧接着很确定地说我不会。我并不知道如何去回答她这个问题,我也许不会想到直接给她们准备面包,但我想我会问问她们饭吃了么,但是显然,S觉得这并不够。
我们四个人也一起相处一年了,从去年的九月我们第一次相遇相识,经过磨合,直到现在,一年了。回首这一年,我们四个人貌似从一开始的集体行动慢慢地开始分开了,L是个乖乖女,三好生,一个人每天早起去上课,晚上去自习,周末还回个家。我和G从一开始就像连体婴儿一般,谁也不离开谁,去厕所也必须要对方陪着,于是慢慢地,S就变成一个人了,我想,这应该就是起因吧。S说我和G太黏了,已经开始排外了,她觉得她插不进我们之间。其实,没有谁是一定要和其他人在一起组成群体的,只不过有时候一个人,实在太孤单。我可以理解S的想法,因为我最怕的就是一个人,走在路上,别人都是成群结队,只有我一个人,就会觉得很不自在,但静下来想想,以后的路总还是要自己去走。低效率的结群不如高效率的独处。
今天想起了之前看的一本小说,男主和男二同时遇见了女主,可是男主比男二先一步走向女主,从此,女主爱男主爱到放弃自己,男二只能默默守护。虽然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但生活有时候似乎就是这样戏剧性。G在开学前的暑假就在网上找到了我,联系了我,哪怕她是我最后一个见到的,但是还是觉得她是我在这异地认识的第一个人,就好像鸟儿将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当做妈妈,她对我的意义和别人是不同的。
S人也很好,很放的开,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风格,而她的和我的却刚好产生了分歧。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不过有的人可以很好地控制,而有的人却觉得这理所应当。S会觉得我们对她好是应该的,也许她只是真的把我们当成亲密的人了,但是这也并不代表着有的时候可以没有下限地要求,在开玩笑么?也许吧,但这种玩笑开多了也总是会有影响的吧。S对我说,她觉得付出一定要有回报,至少是同等的回报,她觉得她的付出得不到我们的任何回应。但在我们看来,我们却也觉得我们付出的比她付出的不少,甚至比她付出的多。瞧,人总是以自己的为标准,于是,矛盾便产生了。我告诉她,人与人相处,付出必有回报,她却还是那句话,她感受不到我们的回应。我想,如果你的回应是说你想吃东西时,天再冷,风雨再大,我也要为你买单送回来的话,对不起,你的付出你收回去吧。
我想,我还是需要学着自己一个人习惯,习惯一个人定期地出去走走,哪怕只是绕学校一圈;习惯一个人去交一些新的朋友,不用太多,不用太好,只是在做每样不一样的事情时有人可约;还要习惯一个人独处,看看书,听听歌,放松地享受一下一个人的快乐,什么也不要想,哪怕只是睡一觉。
我已经二十岁了,好像已经不小了,现在遇到的事情已经不是那种撒撒娇就可以解决的了。我应该考虑的事情已经是关系到自己未来的路了,我真的准备好了么。
冬天好像真的来了,我已经很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