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为例
一、导入新课
用课题吸引学生在文中寻找牧羊人为什么植树的答案
二、用默读来预习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是学习默读,老师先解说默读的要求,带着找文中两类关键词来默读:一是你不熟悉的生字词,你觉得有积累价值的字词;二是反映文章线索的,表示时间的词。
“涸”的读音
“薄荷”的读音
“废墟”的字形
“不毛之地”的词义
老师从字音、字形、字义,对学生不熟悉、容易错的字、词作了强调。
三、用“糖葫芦”来成篇
这个环节学生用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来梳理情节。
1913年:废墟 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初见
1920:橡树 山毛榉 白桦 再见
1945:薄荷 最后见
四、用关键词来写景
语言训练:用上“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四个关键词,串联起来,说一段话,说出“我”初见牧羊人所看到的环境、场景。可以使用课本的原话,也可以加以改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学生回答不语言不丰富时教师适时引导:这可以更丰富,加上自己的想象。尽量描述出没有生命迹象的样子。调整了语序,有了自己的创造。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越来越接近“真相”,老师的评价委婉有分寸。最难得的是“导”而无形,学生在无意中获得启示,得到指引,即使是赞赏,也体现出一种深刻。
第二个写作:写一写1945年第三次见牧羊人的情景。
昔日的( ),现在是( )。
老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描述景物,使用对比的方法,更深入地体现变化。
五、用细节来写人
第三次语言训练:
我认为牧羊人是一个( )的人,你看他( )。
找出相关的细节、动作、事件,勾画出来。
对人物形象的赏析是本课核心内容。因为之前语言训练扎实,所以,在“说人物”这一环节时,引爆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在此处形成了一个高潮。学生文思泉涌,表达极为流畅,有情有味。
六、用深度感悟来说话
第四个训练:读了牧羊人的故事之后,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思想的双重训练,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
这节课以默读为主,以语言训练为辅,问题设计与课后题相符。
但缺少让学生在语句中反复揣摩、品味。荒原环境前后的巨大落差和变化、人物平静而坚毅的生活状态与品质、作者的感受与议论,让学生从相关的词语、语句、段落的默读与精读中比较、体会、玩味,结合开头和结尾作者的直接议伦、穿插在故事展开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以及现实生活中典型的人和事,让学生寻找“植树人”,学习“植树人”,愿意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植树人”
语文老师在对教读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彩之处、关键字问,体会把玩,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激荡中将其中的人文精神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语文老师还要善于寻找教学抓手,借助看似简单实质有用的学习支架,转换语言符号,不断生成和变换教学活动,用身边的生活或以自己的生命去唤醒、发掘凝固于文本背后的生命激情和表达艺术,让学生在生命意义的感悟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