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1日晚,一位作家在爱丁堡一家酒店的房间里写完了故事的最后章节。这一天,是17年写作的终点,也成就了她的奇妙人生。
一部史诗巨作,不仅仅是儿童故事,更是关乎道德、善恶和生死的巨作。
——它的作者,就是J.K.罗琳。

虽然因为诸多事宜,迄今为止我尚未看过《哈利波特》,但常耳闻罗琳的坚韧和不懈,而在看过这次专访报道后,对她更由衷敬佩。
1

访谈以一串快问快答开启,采访者非常想探寻罗琳成功的秘密。
“你最欣赏的品质是什么?”“勇敢。”
“你最鄙夷的恶习是什么?”“偏执。”
“你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勇于尝试。”
“你对朋友最看重的品质是什么?”“宽容。”
“你最喜爱的消遣是什么?”“写作。”
“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家庭”
………
2
罗琳自幼在英国郊区被抚养长大,和妹妹一起经历了贫穷窘迫的童年。寒冷的冬天在教堂做兼职清洁工打扫卫生,赚取微薄的零花钱。她们一直与父亲相处不和,十几岁时,母亲的恶性疾病又给两个女孩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父爱的缺席和母亲的去世对她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内心深处,她深深渴求着庇护和安全。
她期待所爱的逝者并非真的离开。
她感到困厄之时,想念会愈发清晰。
于是,她笔下的故事,很多思索和拓展都在无形中根植于记忆中的过去。
哈利波特一直在失去他的亲人。故事走向一种追寻。

3
在第一次婚姻失败、居无定所和独自抚育孩子的人生低谷,罗琳坦言那是她生命中所有光彩都褪去的绝望境地。
但,你看,这卑微到极致的生活、对别人来说可能毫无希望的生活,让她收获了什么?
她将内心的呼喊都化为了向上的力量:
用正义的信念,为所爱的人和所爱的事进行抗争;
用有瑕疵的脆弱的受伤的灵魂,依然敢爱敢想;
用绝望创造了摄魂怪的角色,表达了吞噬安宁、希望和快乐的黑暗和丑陋;
将现实人生的苦痛和困境化成了小说中的呼声,对人性发出了道德质疑:信任、忠诚、正直和对抗邪恶的必要;
用心无旁骛的专心,孕育出了史上最被期待的作品之一。

4
她诚恳地说:没有想到未来将出现的辉煌成就。但其实这一切,早已注定。
万众期待,万众瞩目,万众欢呼。
最难能可贵的,成为全球青睐对象的星光熠熠的她,仍然保持着那份纯粹之心。

对于被来自世界各地的百万书迷所期待的期望,她谦逊地说:“我常常在两种想法之中徘徊:一种是我已经尽力而为,这样的结果已经问心无愧;但另一种想法是:我该怎样更努力才能不负众望?”
即使久负盛名,但她仍像个小女孩一样不加掩饰地告诉采访者:对那些眼花缭乱的场合感到有些好玩,但也有些可怕。好玩是因为可以和读者对话,而可怕的是那些做作的商业活动,因为毫不擅长。她甚至直言:“我不是那种天生能闪亮登场的人。这种活动我一直紧张万分,觉得自己就像个傻瓜。”
她告诉对方:“从来没有想过人们会翻我的垃圾箱,人们在沙滩上拿着长镜头相机对着我。从没想到还有记者拍打着我朋友的们请求他们讲我的故事,也从没想过我的孩子们被审视、看他们有没有被宠坏,因为他们的父母出了名。”
当回忆到华纳兄弟和环球影城的高层远道而来与她会谈的场景,她说:“坐在一间屋子里,满屋子的人都试着给我留下好印象。那时我觉得自己最虚伪的时刻,因为我感觉自己像13岁,而他们都是大人。我仍然不适应被那么多人看着的感觉,因为多年以来,我是这屋子里最无名的小卒。”
5
她从来不会忘记口袋空空如也的感受。
她建立了慈善信托基金会,关注重症病人,关注社会剥削,关注社会贫穷,关注社会不公。
当陪同摄制组回到多年前的旧居探访时,当在房间书架上看到自己出版的书,泪如雨下。
因为即使身处盛誉,她也没有忘记那个当时刚刚出发的自己。
6
在采访临近尾声时,又是快问快答:
“你还想实现什么目标?”“我希望一切会更好。”
“什么是你前行的动力?”“我生来就是不懈的尝试者。”
“你希望如何被铭记?”“一个拥有天赋并将之发挥到最好的人。”

荣耀、抱负、梦想。
她和她笔下的主角活在一路发现的真谛里,在经历磨难后发现:爱是最强大的力量!
——这是多么伟大的书写!在尘埃里盛开花朵,肆意怒放,最终为了表达内心最真挚的爱!
我敬佩这种伟大!这里面有凤凰涅槃的自尊、自重和自强。因而她的人生本身就成为了一部精彩的小说。
我敬佩如此梦想!不仅能读懂世界,更能书写世界,用自己热切的心和永动的梦鼓舞无数人拥有希望,拥有前行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