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理看似简单,真正体验一下可是惊心动魄的。早在2010年,药家鑫案的时候我就看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的新浪博客。当年的网络自媒体也只限于新浪博客和一些BBS社区。那时候对李教授的批评辱骂呈现一边倒的局面,感觉很像当下网络上对作家方方的批评一样。
李教授对待犯罪嫌疑人的态度是好奇,探索,犯罪心理学学术性调研的理解和接纳。这种态度在电视上曝光之后,和普通老百姓对待罪犯那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情绪化言论对比,让网民们头脑发热,把愤怒转移到了李教授身上。这个事情我印象深刻,从那以后我知道,大多数网民都是傻逼,跟风站队,寻求群体认同感,看热闹不嫌事大,借机骂人宣泄负面情绪,还可以蹭热度刷存在感。
我印象深刻的案例还有一个医生,和同事的女医生谈恋爱被拒绝,然后去学校砍小学生。还有西北连环杀人案,是每次和老婆吵架之后就在夜里狂奔几十里地强奸杀人。
这里面的逻辑我突然理解了,在这里做个记录。大概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表达含混不清的亲密关系请求,第二个是被反复的拒绝,第三是积攒的愤怒转化为对外攻击,伤及无辜。
表达含混不清的亲密关系请求,这是一种关系模式的重演。幼儿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当中,有一种混乱型的依恋关系模式,孩子想要和妈妈抱抱,但是妈妈真的来抱抱孩子又开始哭闹抓咬妈妈。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会遭遇更多的拒绝。成年后他们向异性表达请求的方式让对方难以接受,倾向于直接拒绝。这样的模式会导致当事人积攒很多愤怒,同时激发早年被妈妈拒绝的创伤情绪。如果转为对外宣泄,在这几个案例中都是选择伤及无辜。
没想到今天写出这么惊悚的想法。
所以如果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些人,向和你交朋友,但是方式方法特别让人难受,请不要直接拒绝,你的直接拒绝肯能会激活一个潜在的杀人犯。当然,对于这种人的任何表达,不做任何回应和评论,敬而远之是更彻底的办法。
写到这里我满头大汗啊,太刺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