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是平台

作者: 毛老师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19-07-27 08:21 被阅读57次

前几天省里要求提交工作室案例,我在想工作室的主要工作是什么?这个事情的高度在哪?将来产出什么?虽然文字材料已交,但是思考还需继续,高质量的行动还需推榷。

工作室是平台

看浙江的名师有各样看家本领,讲出来花样诱人,是学习榜样,预计要去实地考察,再次确认眼神后,可以完全信其功夫。或者听其讲述本身就很值得学习了,只是心里问号需要打消:莫不仅是说说吧?这些学校怎么看起来没有我校有名?虽有些拿不上台面的小心思,总是很有触动很有借鉴了,如六根德育,其将营销专业必修的一门企业文化课的道理用于建设班级文化,形成骆驼文化 ,确定为行动德育的一套建设流程和样例,通过演说反复传播,俨然成为六根老师的标签。还有李希贵校长有时候用管理学思维提炼学校管理的方法,都是一个思路,都是这些管理学理论在学校管理、教学、学生德育方面应用的实例。这种跨界整合一套小微管理套路,按说对我们懂点营销常识的人来讲,并不难做到, 可是我们就是没有去仔细做,没有一做到底形成工作方法。虽然1997年我就发动我带的两个造型设计班,入学后通过大讨论来确定班级文化,提出理念,写画标志来凝聚一个新生班级。这个班级完整三年下来,有着完全出色的表现:回回考评全学校六十几个班级中名列第一二,在实习半年出走校园又回归校上课的半年,没有如其他班级惯常的乱套,而是安稳如初直到最后纪律各个方面都表现非常出色,好的有点我没弄明白怎么个情况。因为这两个班级生源在那个年代的校园,是属于学习不好的所谓差生。现在想来,一定是有受益于最初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成分。大讨论形成文化的过程,凝聚起了大家的心思,为此我也得出过,班级文化重要,而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些理念,但是从未下功夫提炼为套路更谈不上把这件事继续为一种工作方法,在后续工作中再用或者影响同事们使用。我想,类似我的经历可能与很多同事相同:工作中常有些碎片化的触动,但从没去做系统化思考 ,很多有价值的感悟和反思也就事过境迁,雨打落花随流水去也,到头来两手空空!如果说这都不重要了,那么我们眼前是不是也仍旧是这样一种状态呢?那么我们的工作室建设是不是稍微做一点事儿改变一下呢?

教师立足于实际,进行系统化思考做点小研究,是教师重要的成长路径。基于现实情况的研究意义很大,一为解决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同时提炼总结为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供更多的人使用借鉴。这就是我们当前学校工作最需要的。我想支撑教师做研究就是我们工作室的工作重点。

当然,一提起研究,首先感觉到的就是难,时间不够,方法不懂,文字难码,理论不行等等,难题很多,随便拈来大把,唯独往下做不易,往后退却很容易。但是,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学校,做点小研究是值得的。这些研究会成为提高工作品质的重要方法论,支撑我们走得更远;也会成为我们工作过的记录 ,若干年后我们回忆职业生涯的物之显现。

既然教师做研究难题多,工作室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从支撑研究入手,力所能及搭建条件,重在怎么支撑上。我想可能是要发挥工作室的平台作用,聚合一下确定问题或者研究方向,专家指导,经费条件,团队合作,文字发表这些吧,于是工作室定位应该是:现实研究中心、资源和条件平台、学习或工作共同体、名师孵化器。

工作室是平台 工作室是平台 工作室是平台 工作室是平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工作室是平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ls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