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在古代简称“书”或“信”,所以“家书”就是“家信”。古时候交通、运输工具和方式远不如现代,通讯方式也极其落后。虽说有驿站,可那只是为官府服务的,老百姓要寄信一般只能找顺路商人或旅客捎带回去。

何况在封建社会里,书写、识字只是部分人的特权,也不是人人能写会读,远在他乡的人想要传递自己的信息或得到家人的近况是非常困难的,书信的传达更是一件困难甚至可以说是奢侈的事情。
唐代诗人张籍写了一首关于寄信的小诗《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平白如话,把一个旅居外地做官的人思念故乡、把一封家书看得万般重要的微妙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诗人已经把家信写好了,才封上信封,送信的人要走了,他又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话没有在信中说完,于是“又开封”审阅,其实他该说的都在信里说了,之所以踌躇犹豫、顾虑重重,就是因为这封家信承载的思虑太多、通信非常不容易的缘故。
可以想象,人们在思乡、思念亲人之际,谈到或收到书信都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尤其在战乱年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然而然地,就会用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事物来指代书信,以寄托心中美好的感情。那么古人用了哪些事务来指代“抵万金”的珍贵书信呢?

南宋爱国诗人宋陆游的《钗头凤》中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之句,这里的“锦书”与通常所说的“锦鲤”、“鲤”同义,都是常用来指代书信的一种说法。书信怎么和鱼搭上关系的呢?古代的一些传说和史实里,常有剖鱼在鱼肚里看见书信的记载。例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尺有素书。”,剖开鱼腹,里面居然有一尺多长的白色帛书上写着信,何其神奇!
还有陈胜、吴广当年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对暴秦时,为了替农民起义军造势,也是用朱砂在一块白绸条上写"陈胜王"三个大字,把它塞到一条鱼的肚子里,然后故意让兵士们把鱼买回去,剖开鱼肚,就发现了这块绸子上面“陈胜应当为王”的所谓“天意”和谶纬。所以后世干脆用“锦书”或“锦鲤”、“鲤”来指称信件,而且干脆把书信放在刻成鱼形的两块木板之间(相当于信封)夹起来传递,以利保护和保密;甚至把书信外形也叠成鱼形的。

至于为什么单单是鲤鱼?鲤鱼是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驯化、食用的常见鱼类,民间也一直有鲤鱼跳龙门的美好传说,显然是一种吉兆;加之古人认为鲤鱼一般运动灵活、力度大,或可昭示书信辗转传递,最后顺利到达。
这里的“锦”原来是指鱼肚里白色的丝绸绢帛类,后来扩充了内涵,也指书信内容字字珠玑,书信外形也美观悦目,总之如花似锦。唐代杜牧《春思》诗:“锦羽啼来久,锦鳞书未传。”,进一步以鱼“鳞”代(鲤)鱼,来表示书信。
这是水里游的,还有用天上飞的指代书信。一种是“飞鸿”,即“鸿雁(大雁)”。古人把“鸿”视作一种志趣高洁的鸟,能飞得高、飞得远,不是一般的鸟所能比拟的,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汉武帝时期汉朝使节苏武被匈奴人无理扣留19年,并强迫他在北海牧羊,相传他就是是靠“鸿雁传书”来把消息传递给汉朝,最后得以归汉,所以后来以“飞鸿”指书信。清代著名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无端天外飞鸿到,传得家庭噩耗来。”;唐朝韩愈所写祭文中“自视雏鷇,望君飞鸿”,这些“飞鸿”都是指书信。

另外天上飞的“青鸟”也是书信的常见代称。《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传说青鸟是一种三足的传递书信、消息的神鸟(凤凰的前身),作为西方王母的信使,王母每次驾临前,总有青鸟先来报信。
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之父)诗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白的名句“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等都是是依据此传说。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意思是蓬莱仙山山高路远,只有烦劳青鸟多去探望探望了,可见也是把青鸟看作信使的。

直到现在,源于北大的计算机信息、软件工程培训机构“北大青鸟”,这一命名应该也是出于此典,犹言其培训业务主要与信息有关。
不同于西方人注重实证和逻辑,东方文化中渗入了很多奇伟瑰丽的想象元素。既然水里游的鱼、天上飞的鸟这些实实在在的实物可以和书信联系起来,那么更进一步,无其定形有其动态在天上自由飞翔的云彩用来指代书信似乎也可以接受。

我国古代仙家一直有“以鹤传书,白云传信”的传说;于是,辛弃疾在《满江红·暮春》中有“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一句,就是这种用法!这里的“尺素”和“彩云”都是指书信。
另外彩云若锦,前面也有“锦书”表示书信,所以两者结合,“云锦”也是表述书信的常用说法,如李白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诗中“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口衔云锦字,与我忽飞去。” ,就是用“云锦”代书信。
还有,古人也用书信的载体来代指信。最常见的就是在白色的绢或丝绸上写,所谓“素”,通常一尺见方,称为“尺素”;还有“笺”、“翰(鸟羽)”等等。
总之,在通迅不发达的古代,鱼雁传书、彩云递信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意境的同时,也为文人墨客留下了浪漫的素材和美好的想象。

时至今日,受益于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两个不同的人不管是相距咫尺还是远隔万里,简单地敲敲键盘就可以通过电邮、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实现同步沟通和交换信息。现在,很少有人再写书信来交流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了解下关于书信的这些美好的历史代称。
欢迎交流、转发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本人是Fountain&简书社区首批特邀合伙人,简书会员官方授权资深推广专员。购买尊享(以及其他各类)会员专享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9aba7c25aca1(有特别优厚的返赠简书贝哦)
联系微信:gd_4215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