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过一位父亲,讲过关于6岁儿子打针的故事:
当时,儿子感冒了。需要去医院抽血。
结果刚踏进房间的时候,就开始紧紧的攥着爸爸衣服,畏缩不前。
正好有一个小女孩也在打针,开始哇哇大哭,不停的扭动身体,她爸爸根本按不住,着急的满头大汗,嘴里还哄着,一下就好,不哭不哭啊。
儿子的表情明显开始犹豫,不愿意过去。
这时候,排到了另一个小护士前面。
看着儿子的样子,护士跟小朋友聊天,几年级了,叫什么名字啊?然后神神秘秘的跟儿子说:我跟你说个秘密啊,我们医院呢,有两种针,一种是疼的针,一种是不疼的针。你要选哪种呢?
儿子楞了一下,然后小声说:不疼的。
这时候护士说,你声音太小了,不算数。你要大点声。
然后儿子鼓了鼓劲,大喊来个不疼的。
于是护士开始抽血,还问儿子:是不疼吧?
抽完了血,儿子开始活蹦乱跳,还笑着说:没想到医院还有不疼的针呢!
01「疼还是不疼」是谁决定的?
在成人的逻辑里,打针哪有不疼的。大部分家长哄孩子的方式,都是很快就好,或者是你要勇敢,或者是给糖吃之类的。
像这种打针不疼的,其实就是护士联手家长忽悠小朋友呗。
然而这个现象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
《情绪》中提到的观点认为:
情绪不是进化而来的,而是大脑构建出的体验。人类大脑好比一位厨师,不断地将各种原料,如触觉的、嗅觉的这些感觉输入,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混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概念。大脑得先理解情绪概念,才能构建出情绪实例。
打针疼不疼,是针头刺入皮肤扎进血管,给身体带来的触觉疼痛感。这种感觉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
但是,这种感觉被大脑解读,是每个人不一样的。
就跟打针的小朋友案例一样,看见别的小朋友在打针,哇哇乱哭,这种信息就会被解读为打针很疼,疼到要哇哇乱哭的程度。所以,还没有被打针,就会产生很大的恐惧,不断放大这种疼痛值。这种恐惧感,不是速度快,勇敢,给糖吃就能弥补的。
而如果这种信息被解读为,实际上打针有两种,一种是疼的,一种是不疼的(更精准的描述,是你可以忍受的)。这样就大幅度减缓了小朋友对于打针的恐惧感。
这种看似荒谬的现象,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李叫兽曾经提到的一个案例。有一次回家,是个小县城。然后就看到很多老年人在一家小店前面排队体验电疗椅。被电这种事情有什么舒服的。李叫兽说,当时自己的第一联想,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老虎凳嘛。但是这些老年人还趋之若鹜,一幅享受的表情。
这个跟小朋友打不疼的针,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02生理反应一致,但是解读不一致
在很多线下的培训课程中,会大量加入肢体语言,肢体活动的节目,比如,让你拍拍手,跳跳脚,让你拍拍身边人的肩膀,甚至让大家互相拥抱之类的。被称为热场。
实际上大部分人都远远低估了这种肢体活动对于一个人情绪,甚至是思想的影响。
说服一个人最好的路径,莫过于让这个人能自己亲自体验到,然后会自己得到一个你想要让其得到的答案。而这个自我推导出来的答案,将会因此植入对方的心智中。
这个其实就有点类似于三体中提到的「思想钢印」。
巴瑞特教授就讲了一个关于她经历过的一个小故事: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和我同一个心理项目组的男孩约我出去。我不是很了解他,所以不太愿意去。坦白来讲,他并不是特别吸引我,但是那天我在实验室里工作时间太长了,所以我同意了。当我们坐在咖啡店里,令我奇怪的是,在聊天时,有好几次我感觉自己的脸红了。我的胃开始颤动,我无法集中精力。好吧,我意识到我错了,他非常吸引我。一个小时后我们分开——我同意以后会再次和他约会——我回家了,一路上我都非常困惑。当我进入我的公寓,钥匙掉落在地板上。接着,我吐了,我感冒了,随后的一周都只能卧床休息。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专家建议,你要把约会地点放在欢乐谷或者吊桥等场景的原因。
坐过山车,一个人的整个生理状态就出现巨大的起伏,大部分的默认第一反应,以为是自己「心动」了。然后基于「心动」这个前提,说服自己其实是喜欢这个异性的。毕竟要相信身体的语言。这样两个人的关系会进展迅速。
这种基于生理状态然后进行思维解读的过程是如此的迅速,以至于大部分人其实根本意识不到。
就像很多参加培训的人,以为是获得了不起的知识而倍感兴奋,产生认同感。但实际上只是对方巧妙设计的各种肢体活动,让你生理产生起伏而已。
甚至在巴瑞特教授研究中发现,很多情绪的生理反应其实有一致性,比如,你很兴奋,你很愤怒,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可能身体反应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会基于当时的情景和文化背景。
03为什么会有「心想事成」?
身体和心理的关系,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强大。
比如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宗教信仰。从《超越智商》的理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心智程序缺陷。基于个人的通俗心理,或者是个人对于自我心理的理解,去相信某些理论。从《超越智商》的理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心智程序缺陷。基于个人的通俗心理,或者是个人对于自我心理的理解,去相信某些理论。
不过从《情绪》这本书里倒是得到了一些启发。
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的身体感觉找到一些答案。我们无法忍受这种答案是空缺的状态,它会让我们焦虑。
宗教体系除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外,其实更强大和更有效用的是其对于身体的调控。
比如,打坐、冥想、练功等等。
这些做法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身体预算,提升一个人的身体预算的管理能力。从而让自我的感觉变得更好。然后把这种感觉更好,解读为所信奉的理论体系。
而「心想事成」,更多的是一种「身体预算」的调控机制。
这个最典型例子莫过于「癔症」。
有个医生分享了一个病例。
说一个老太太是被摩托车撞伤受了惊吓,出现了分离性感觉障碍,表现为失明。做了各种眼部检查,明明是没问题,但是老太太就说自己看不见,是真的一点都看不见。把家人都吓坏了。
医生判断为老太太过于担心自己身体、爱胡思乱想,自我暗示产生的病。
既然有了病因,就开方子。
医生跟老太太说,眼睛检查没有大问题,只是「神经痉挛」发作,只要打一针特效药就行!特效药是进口的,有点贵,但是疗效好,一针就见效,然后再口服一周即可。
结果,打了一针以后,过了30分钟,老太太喜形于色,对医生感激的说,真的是神药啊,我真的能看见了。
其实,就是一针普通的钙剂而已。
「心想事成」的另一种身体预算的调控,来自于对于注意力和心智资源的调控。特别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更加关注和收集相关的线索,从而与正常相比大幅度提升成功的概率。这种效果类似于,孕妇会突然间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一样的逻辑。
我们的情绪,是由感觉输入和过去的体验,构建而成的。大脑通过这些素材,不断构建意义,确定行动。只是这种构建出来的意义并不一定代表着现实。所以,我们会不断遇到与他人意义上的冲突和挑战。也因此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和困扰。
佛教里经常讲「放下」,到底是要放下什么呢?这种花样繁多的解释,更容易让人困惑。反而是冥想,不讲道理,只让个人自我身体体验,感受到思绪的起起伏伏,感受到身体的酸麻胀痛,感受而不解读,反而让更多人有了收获。
现在想来,「放下」应该就是接受大脑构建出来意义的脆弱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