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终于把杨绛的《我们仨》这本书读完。
这本书是杨绛在她女儿和先生钱钟书先后去世之后,为了回顾她们仨在一起的将近60年的时光而整理的。《我们仨》的初稿是她女儿钱媛在病床上手写了一部份,因为她们出自书香门第,而且在各自的领域也是独树一帜的学界巨擘,热爱读书,一直都有用书写记录生活的习惯。因此也就有了这本朴实无华的著作,记录了她们仨十分有爱的日常生活片段。
用杨绛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其实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在一年之间,两个至亲至爱的家人接连故去,不敢想象当时她的心情。我不知道,如果我的至亲挚爱离开的话,我是不敢回忆的。我想越是温馨的场景,估计回忆起来就会越感悲痛吧。
正如书中说的那样:“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这本书前半部,杨绛先生说自己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一开始在读这部分时,我并没有读明白。她说自己一个人住在驿站中,每天到桥头找到311号的船去看望钟书先生,每天晚上又回到驿站中在梦中与女儿互诉衷肠。
这段让人感觉有些匪夷所思,是真又非真,是假又非假,不知道古驿道上的这段奇幻旅程到底是怎么回事。
读完全书,最后才明白,所谓的驿站其实就是她们在三里河的家,因为丈夫和女儿都在住院,家就便成了驿站。311号的船,估计是钟书先生的病房号。
杨绛先生采用这种梦幻的手法,记录当时自己每天去医院看望丈夫,每天晚上跟在另外一个医院住院的女儿电话沟通,第二天看望钱钟书先生时,再复述给他讲女儿的近况。
想一想家中同时有两位病重的家人,杨绛她本人当时也是80多岁的老者,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年,可不就是一场万里长梦嘛。是谁回想起那种日子,都会感觉恍惚那段泣血的心路历程。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本书的后半篇幅杨绛先生从1935年开始,当时她跟钟书先生只有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到牛津求学的历程讲起,展开了一幅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涓细流的故事。
后半部的阅读体验中偶尔多了一点活泼轻松的气氛,娓娓道来她们从二人世界到一家三口的过程,海外求学的经历,以及回国后在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本书除了让我感受到一个温暖的三口之家的和睦,成长与陪伴之外。另一点让人钦佩的事情,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写作的习惯。而且在那样动荡的年代,虽然创作过程几度波折,并且数度中断,但最终都完成了许多部杰出的学术著作,以及数部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
其实我在读得过程中几度落泪,不管经历了多少挫折,或是不公的待遇,杨绛先生都用平淡的口吻述说着,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一样。那种平和心态不知是如何历练出来的。
总之或低头,或高昂,或浅斟,或低吟。不管命运如何波澜,始终静待心宽如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