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短短数十载,得失只在旦夕间,等几十年后苍苍暮矣,我们会否感叹光阴不待,平白蹉跎了一生?
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电子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吸引着我们现代人的注意力。
工作学习之余,拿起手机娱乐放松;走路吃饭,眼睛像是被吸铁石吸住一样盯着手机屏幕;睡觉之前,对手机仍旧依依不舍,即便熄灯还要再多玩几分钟。
网络的世界,充满各种新鲜事,似乎有无穷无尽的魔力,每天都挑逗着我们的神经,令我们为之着迷。
在需要自律的学习约束和无尽的麻木享乐中,人总是倾向于选择不费力的欢愉,多少人,在各种娱乐APP中穿梭来去,在本该奋斗的年纪虚度了光阴,只一味羡慕着屏幕那头光鲜亮丽的别人。
也许某天幡然醒悟,发现是自己荒废了,年纪轻轻贪图享乐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然后只能在悲哀的角落默默哀叹,像一条咸鱼一样没有希望地活着,眼看着别人万丈高楼起,却只能逃避,叹命运不公和自己的时运不济。
殊不知,人家的万丈高楼,是历经风雨、一腔英勇的执着,是日复一日、永不言弃的热爱,更是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坚持和信念。涓涓细流终于汇聚成河,幸运的话,会奔流到海,撑起巨轮不在话下。
阅读完《非虚构的艺术》,我深有感触。书中所思所想,来自于一位作家和他的编辑,他们四十多年共事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书中的作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写作,以无尽的热情投入,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改稿,终于成了一位多产的作家。
从作家的自我剖析和编辑对他写稿之初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绝对不是那种天赋型的作者,甚至一开始就被贴上了“不适合写作”的标签。
我不知道他在二十多岁写作能力不怎么样的时候,是怎么确定要以写作为终生事业的,也许是盲目的自信吧。凭借着对写作的热爱,他一直努力坚持着,也幸好遇到一个好编辑,给他指引和鼓励,他终于写出了成名之作,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并继续为写作事业努力着。
而那最初的几年里,跟这个作家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甚至是比他优秀得多的人,因为看不到希望早就已经放弃了写作。当然,在出版行业并不那么乐观的年代,放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也许他们在别的领域有了不一样的成绩也未可知。只能说明,他们只是还没有达到像那个作家这样热爱。
这个作家是幸运的,我看出了他字里行间的笃定,那种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坚韧,正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欠缺的。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往往是计较得失的,做什么事情都想要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否则就会立马变换跑道。但往往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结果事与愿违,然后我们半途而废,在一条又一条的半道上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我们不知道的是,或许再坚持一会儿,我们的翅膀会变得更有力量,也许下一个转角就会逢上那个借力展翅的机会。
即便遇不上,坚持了一份择一事而终一生的笃定,不也是不留遗憾的幸福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