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Chan——青少年成长导师,10年国际教育专家,对比研究中外教育及体验教育,倡导“在经历中成长”。
这是我连续写作的第36天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生命黑洞的第2点——“我不够好”,以及怎样自我疗愈。
“我不够好”——简单的四个字,却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足以从内部将一个人击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医学博士阿伦·贝克(Aaron T.Beck)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致力于研究抑郁症背后的原因,并因此创立了贝克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他发现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的负性自动思维,而负性自动思维的背后隐藏着负性的核心信念(core beliefs)。“我不够好”就是一条非常典型的负性核心信念。当患者在内心深处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负性信念“我不够好,所以我无法取得成就”,或者“我不够好,所以不能被他人所爱”,又或者是“我不够好,所以我没有价值”时,TA就比较容易被激发起负性的自动思维,进而陷入严重的抑郁情绪,最终导致社会功能的瘫痪。
在我们身边,“我不够好”这一负性信念者也有不少,这个限制性的信念常常会带来自卑、沮丧、焦虑等心理困扰。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才能有效化解时不时会冒出来的“我不够好”这个负面评判呢?先看一看下面这张图。
这是一张简单的“信念—行为—结果”的艾利斯的ABC理论图。导致结果表面似乎是不好的行为,实际上是背后的“我不够好”的信念带来了相应的行为,从而产生了这种结果。
你觉得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是个怎样的人?够不够好?这些都是信念。也就是说当我们抱有“我不够好”的信念时,就会选择自我限制的行为,从而更可能导致令自己失望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进一步强化“我不够好”这个信念。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不够好”的信念呢?背后是“无条件接纳”以及“肯定、赞美、认同”这两个心理营养的缺失。
知道这个原因后,我们该从哪里入手?
信念的改变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但行动上的突破却可以从当下做起,而行动是能直接影响结果的,所以让我们先关注行动。可以用以下简单的方法:
1、多欣赏、肯定自己、凡事正向思考。把对自己的评判和导致结果的行为分离开:接纳自己,对自己宽容;与此同时,就事论事地去剖析“我的选择哪里出了问题而导致了这个结果?”
2、对自己说“我足够好”。有两个练习的方法比较有效:一是转换角色;二是刻意提醒。刻意提醒的练习是通过重复对自己念叨一句积极、正面的话来代替原有的负性信念。比如,每天刷牙的时候,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眼睛说“你很完美,我爱你”;在手机上设置提醒事项,每隔三小时跳出来一句“我足够好,记得要爱自己哦”;
3、接受别人的欣赏;
4、心理问题无法自拔者,建议做心理咨询或走进心理学课堂。
网友评论